讓收藏成為金幣文化的主體 |
發布日期:05-01-07 16:40: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
 |
這里所稱的“金幣”我認為是貴金屬幣的泛稱,它至少應包括銀、鉑等其它貴金屬幣。筆者僅是一員普通的收藏者,收藏者實際上是這個文化真正的參與者和金幣市場的終極消費者。在筆者從事集幣,從普通紀念幣到貴金屬紀念幣的十余年中,歷見這個市場的風風雨雨、諸多變化,在此僅表達個人的看法。
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涉及的第一點就是如何理解金幣文化。現代金幣,它實際上是一種紀念品,它是集貨幣屬性、貴金屬屬性、工藝屬性于一身的紀念品。當然這里除了投資金幣以外。它的本質與字畫、古玩等有些接近。如果有區別的話,只是在材質與發行者上不同。當人們在收藏它時,往往包含了三層含義。一是它本身所具有的材質的珍罕與昂貴,它非金即銀,是財富的象征,收藏時首先是傳統的對金銀的崇尚潛意識的驅使;二是它不是普通金銀,它是國家貨幣的一種,雖然誰也不曾把它們真正當貨幣來使用,但國家貨幣的概念,使人們在收藏它時有穩定的心理作用,也正是這一點,使它與金章、金錠等劃開了界限;三是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與工藝特色,共同構成了一定的審美趣味,使之在昂貴與穩定之外增添了審美功能與紀念功能。而這三者的結合共同構成了金幣文化的特色。同時作為收藏品它的另一特點即由珍罕所決定的保值與升值,使之更具吸引力。近十幾年貴金屬幣收藏在我國日漸發展,它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沒有經濟上的實力,它的發展是不可能的。我想這應該是金幣文化的特色,也是金幣收藏與市場的關聯,它基本上可定位于收藏活動的一個分支。
既然金幣文化是收藏文化的一個分支,決定它興旺的基礎是收藏者隊伍。收藏離不開市場,任何主流收藏品都有市場定位,決定它的定位的往往又是收藏者。縱觀十余年的幣市,當某個品種大多被收藏者吸納時,它的價格是趨于相對穩定狀態,而在市場上經歷大起大落變化時,往往是投機者的活動所為。因此,當我們在講到金幣文化時,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使收藏成為金幣文化的主角,要使收藏者成為主角有三個問題需要認真對待。其一,收藏者能否在合理價位獲得符合自己心儀的藏品,價位因素往往是重要的因素,當市場價格大起大落,破壞了它本身的價格規律時,真正的集藏者就顯得很可憐,往往只有等待投機者失敗時才能涉足自己喜愛的品種;其二,金幣的工藝品屬性決定了它有優、劣、精、粗之分,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與內容及工藝水平的結合是決定收藏者購買意向的決定性因素;其三,任何商品在市場上都有一個適宜的“量”,而這個量往往是決定收藏品的增值與貶值的關鍵。例如,清雍正的“橄欖粉彩九桃瓶”與大明的“魚藻紋罐”其四千萬元以上的成交價,除了它本身的工藝特色外,存世的少有決定了它的昂貴。
綜合以上三個問題,如何贏得收藏者,并使其成為主角,來決定其市場價值,要促使并吸引收藏者的進入,才有真正穩定的市場,不要讓市場成為投機者“擊鼓傳花”的游戲。這是金幣文化健康發展的關鍵點。就此,筆者建議:首先,要培養收藏隊伍,發行機構最好至少在每一個省會城市有自己的分支機構,統一發行時間,最大限度地維持幣的發行價,以使收藏者受惠;其二,應在金幣本身的文化蘊含與工藝精湛上多做文章,使之受到更多人的歡迎和喜愛。作為中國金幣,它應承載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信息,這是一個前提。如何避免在一個小小的幣面上窮盡羅列畫面而難以割舍?應盡量突出主題,突出精神而不求包羅萬象,使之精湛而吸引人。其三,發行量要適度,在市場調查的基礎上決定這個量,急功近利與盲目決策不可行。集郵的教訓不可不吸收,千萬不要短期行為透支市場。
要弘揚金幣文化就必須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這個領域的收藏者,從筆者的觀察看,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者較多。真正知道現代金幣,了解現代金幣的人估計在人群中不足百分之一。因此在這方面有許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在金幣本身做文章。目前傳媒上對金幣更多的是買與賣的信息,鮮見有質量點評。能否借助某個刊物開辟內容、工藝質量點評專欄,讓大家對其進行優劣評說。這種評說不求結論但求過程,目的是讓貴金屬幣為更多的人知曉、了解,這是加入這個隊伍的第一步;其二,建議對金幣開展 “年度最佳幣” 評選,下分最佳金幣,最佳銀幣,最佳工藝,最佳創意等,發獎時也像奧斯卡獎一樣搞臺晚會,這樣既能宣傳造勢,又對制造者有鞭策,有獎勵,可促進金幣文化本身的發展;其三,借助央視力量,在每天的或每周的“藝術品投資”欄目或“鑒寶”欄目公布最新金銀幣發行信息,公布幣市的行情,借助這個欄目讓金幣知識走進千家萬戶。在電視上看到的金幣信息實在太少了,借助此欄目可以填補空缺。
筆者認為,隨著人們生活的日趨富足,人們的追求也會越來越高尚,金幣文化的前途是無限的。國人有崇尚黃金的傳統心理,收藏一旦成為金幣文化的主角,市場不再受投機炒作的傷害,加上發行者工作細一點,到位一點,必然有越來越多的收藏者成為金幣文化的愛好者,而這個群體的穩定發展最終促使金幣文化、金幣市場健康發展,也使我國金幣事業穩定健康發展。
來源:中國金幣網(集藏愛好者:金鴻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