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門開放,可旅行的國家不斷增加,可兌換外幣限額不斷提高,給不少有能力去國外旅游的人員大增,也包括公務外出人員。這些人員通過換匯后在目的地國家消費使用過程中,帶回部分未使用盡的零散主輔硬幣,想去銀行要求兌換時卻遭拒絕。拒收硬幣的原因是現在硬幣沒有“出口”渠道,一來硬幣面額小,分量重,空運成本增加;二來境外銀行也不愿意收取零散硬幣。多年來,各家銀行就因循了這樣的一個“慣例”。作為消費者,卻不這樣認為。外幣硬幣也是外匯現鈔,銀行應該有義務承兌,至于成本上升的問題,消費者認為,從銀行購兌本身就已經給了銀行利潤,銀行賺了錢就應該盡義務,兩種觀點莫衷一是。
我認為有些觀點可以商榷:一、國民沒有必要代為其它國家浪費資金。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存在輔幣流轉減少、增加找零困難的問題,輔幣的制造成本大于主幣紙幣。作為人員出國大國,集腋成裘,當地國家應該是抱歡迎態度,關于費用問題還是可以商量的,各方都承擔些,換回的資金又可以促進國內消費;二、在兌換外匯時,也可問清目的地國家配套供應部分硬幣,化整為零,不要怕工作煩瑣,也不失為一種消化手段;三、另外一個渠道,在全國收藏品市場也有不少經營外國錢幣的商店,他們的來源都是從國外購進流通硬幣,給全國許多收藏外國錢幣的收藏愛好者。銀行只要換一個思路,把累贅簡化,既化解兌換矛盾,又滿足收藏愛好者、經營者來源,出國人員也可省去找零時間。但是,銀行在這轉換環節中新增一個課題,如果長期不兌付,壓力會不斷增加,矛盾必然也會上升,是主動想辦法化解,也不失為良策,服務至上,創造銀行品牌,能經常出國的人員也應該是銀行的高端客戶,有許多出國人員旅游回國后,流通硬幣已經成為紀念品收藏,可兌付的總量也不會很大的。
其實,在中國人民銀行各地金庫中,存放著許多已停止流通兌付的各版人民幣,要銷毀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成本費用開支,不如加以裝幀成冊或由各地收藏組織協同開發進入收藏品市場,既為銀行增加創收,也減少銷毀成本。拙見懇盼專業人士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