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其昌” 古色古香――話董其昌大銅章(黃沙吹盡) |
發布日期:09-05-12 08:35:4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黃沙吹盡 |
本稿刊載于《錢幣》報2009年5月上旬,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于《錢幣》報,轉載于中國集幣在線(http://www.ccbczpx.com/),謝謝! 這樣一個書畫大家,如何用銅章的藝術形式加以美化、渲染,又要表現出與其他藝術載體不同的特點,確實不易琢磨。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章在雕刻設計上一反“常態”,正面圖案選取坐姿董生,一幅羽扇綸巾,入仕出仕兩不誤的風范,豐采姿神,飄飄欲仙;雕工刀法圓潤,品相豐滿,高浮雕的技法工藝適中,未一味追求高浮雕的效果,使手感和視覺感應恰到好處。只是感覺有點像現在的電腦設計上的貼圖,略顯突兀,不協調,有些諸葛孔明在三國中的形象。背面設計,選取的是董氏的巖居圖,此圖有兩幅,現存于無錫博物館,恕我眼拙,難以確定是那幅圖的局部。是否因為設計者觀摩上的便宜所致,個人愚見,不如選擇他的仿古山水圖或青弁圖更能顯現其文人畫立意高古之慨,和山水巨擘之恢宏氣勢。仿古山水圖為董其昌代表作之一,共十頁。此圖可謂在經營位置上匠心獨運,真所謂絢爛之極,仍歸自然。圖中高松陡坡,崇山巨嶂,頂天立地,氣勢撼人;青弁圖則師董源畫法,部分采用傳統的筆墨結構,但此畫面平面感強,起結轉乘隨心所欲,講求畫法的技巧和趣味,山石屈曲的結構和筆致墨法本身所形成的節奏韻律,給人一種新奇感。因而以此為范,銅章在表現中國古山水畫作上,以其特點應擇選更為適合濃彩重墨的作品,如淺絳山水和青綠山水的表現。 無法還原書畫藝術應有的韻味和張力,所謂中國畫學的氣韻生動,賴“遷想妙得”有以致之則受制于因銅章雕刻的局限,難盡書畫藝術之精髓。截取局部,未能再行創作,也視為一憾事。“不似之似”,一個藝術表現形式對另一個藝術形象不僅僅是照搬客觀的物象,而應對其有所取舍、調節、概括、發掘、進而重新創作,以求獲得此藝術形式下一個新興的超脫于原藝術形象的藝術效果,正所謂超凡脫俗之癢。銅章雕刻工藝的制約在表現古人名畫、書法上有其不能意盡完美之處,緣盡于此。如何破此藩籬,乃藝術工藝者的一項重要課題,有待于今后新技術和雕刻工藝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 自銅章之反觀山水畫卷猶如其畫中小品,“豎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即如唐代王維所言“咫尺之圖,寫百千里之景”;具備小中見大,雋永精辟成為繪畫藝術的縮本,誠以為何如?章的面積再大,試想,還能大得過一幅山水畫嗎?所以以銅章之狹表山水之巨,只能以經營位置去考量;如山石多以披麻皴方式處置,善用濕墨等山水畫法則應因材而異。當然所謂因材而異是指現在的銅章雕刻工藝尚不能爐火純青到“出藍”的境界,如若一味之效顰學步,豈非取長而就短,不但非予本性,且見笑于為畫者。古今山水畫者入銅章一流此可視為第一,中國書畫作品多如繁星,山水畫又是畫中主流,不容偏廢,因此,這一枚銅章的設計不失為一次有益大膽地嘗試,且較為成功。從來第一個吃螃蟹者,都是勇敢而有為的人,題材和素材是好的,所以說創意的選擇至關重要,假設第一個吃螞蟻的人,恐怕不僅僅憑一個膽大的理由就能說服自己去冒險的吧?! 董氏既宗造化,又師古人,銅章的施為,作為一個藝術創新上的“大雄”,也應既效法中西雕塑之法則,又師我國源遠流長之書畫藝術之大成,即所謂“參天地之造化”,化腐朽為神奇。應清醒地認識到:真正有所作為的人不是知識淵博的人,而是那些想象力豐富的人。當明天成為昨天,昨天成為記憶的片段,把玩兒銅章精品的那份眷戀繾綣帶給你的還能時時卷起你心中的波瀾,反反復復后再趨平靜的內心那才是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