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錢幣上的書法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書法與錢幣的發展密切相關、形影不離,這也使得古錢幣上的書法藝術成為古幣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開元通寶唐錢徑2.4厘米、重4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從小篆到隸書,從行書到楷書,書法也在古代錢幣上留下了藝術的永恒。
小篆
古錢幣上篆體使用頻繁,蔚為大觀。春秋戰國時期,刀布圜錢文字皆屬大篆,隨范刻就,不刻意追求藝術效果,顯得明快質樸。秦統一后,鑄造“半兩”作為統一貨幣,“半兩”錢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錢幣上,書有篆書“半兩”二字,列于穿孔兩側,錢文凸起。
據傳說,“半兩”為李斯所創,整體布局嚴謹,文字筆畫剛健有力,具有靜動結合的均衡之美。而小篆字體也一掃書法上的繁復冗贅之氣,結體凝重,端莊飄逸。
新莽時期,王莽貨幣制度改革雖失敗,但由于當時對錢幣鑄造非常重視,錢文的書法更為考究,錢文采用鐵線篆(亦稱懸針篆),用筆剛勁有力,藝術性、裝飾性極強。
至南北朝時期,北周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錢文均為“玉箸”,圓熟工巧,俊逸綺麗,有“篆發絕工,六朝之冠”之美譽。而宋代皇宋通寶之九疊篆文,線條勻稱,屈曲層疊,非常巧妙。
隸書
隸書是由篆書演化而來的。其最早起源于秦朝,相傳是由秦末程邈整理而成。隸書較為寬扁,橫筆畫較長而直筆畫則較短,整體結構扁平、工整和精巧,書寫效率較高。此外還講究撇、捺、點等的美化,表現為輕重頓挫有變化和美感。
在古錢幣的錢文書法上,隸書開始出現始于唐代。隋朝以前的古錢幣一般以重量為錢幣的名稱,如“半兩”“五銖”。唐代開元通寶則打破這種傳統,并開始推廣隸書。不過開元通寶一直行鑄不衰,這類錢幣版別比較復雜,多過數百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開元通寶上的書法作者,在史書上有明確記載。在《舊唐書·食貨志》中有“開元通寶之文,歐陽詢制詞,其字含八分及隸書”。也就是說,開元通寶的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
歐陽詢的楷書端莊秀美,字形頎長,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但他的隸書,未見流傳。“開元通寶”則彌補了這個空缺。從錢文書法上可以看出,歐陽詢似從漢隸脫胎出來的,揉進了楷書構造,字體端莊大方,美觀凝重,堪稱盛唐書法代表作。
草書、行書
“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是草書的特點,草書形成于西漢時期,其為速寫體,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其主要特征之一是筆畫帶勾連,包括上下勾連和左右勾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勾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
但由于草書觀賞性較高,實用性較弱,因此在古代貨幣上使用的并不多,只有“淳化元寶”“至道元寶”是其中的精品。據傳說,宋太宗曾為這兩種錢幣題字,使用行書、草書和楷書分別書寫,被后人稱為“御書錢”。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是為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大概產生于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一般認為行書并沒有硬性的標準,如果楷書多于草法,則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則叫“行草”。
“太元貨泉”是最早應用行書的古錢幣,為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年間貨幣。錢幣上兩種字體均各有風格,“太元”近于行書,“貨泉”近于草篆。這應該說是行書應用于錢幣上的開端。
“元祐通寶”是宋哲宗趙煦元祐年間所制錢幣,采用了篆書和行書,相傳是由司馬光和蘇軾書寫。“元”字左撇的飄逸之悠和右折鉤的縛肋之筆,“祐”字用筆雄健,縱放豪逸。“寶”字,有“堆金積玉”的感覺,表現出一種曠達超脫、悟透物理。
除了元祐通寶外,宋代時期的錢幣也是行書應用較多的時期,比如北宋徽宗趙佶“大觀通寶”小平錢行書,顯得十分精致。
楷書
楷書由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橫平豎直字形方正,筆畫中簡省了隸書的波勢。楷書流行于南北魏到晉唐時期,其在三國至魏晉時期開始,魏太傅鐘繇被尊為開派宗師。
楷書是最易辨認、最實用的文字之一,因此,其對錢幣影響也較為深遠。“乾封泉寶”是最早使用楷書的錢幣,為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鑄行,也是唐代第一枚年號錢。
“大觀通寶”是宋徽宗趙佶時錢幣,為宋徽宗自寫和自創字體。字體端莊秀麗,運筆挺拔俊秀錢文“大”字,最后一捺有長有短,有飄逸、成熟之感。由宋徽宗寫的還有“崇寧通寶”“宣和通寶”等。前者字體比較瘦硬,后者則比較圓融。
明清時期的錢幣多為楷書,如“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等都為楷書。其中“乾隆通寶”錢的存世量較大,當時包括寶泉、寶源、寶直等20多個鑄錢局先后開鑄,面文“乾隆通寶”皆為楷書,背文為滿文錢式,穿左為“寶”,穿右鑄各局名。
在收藏界曾有“乾隆無好錢”的說法,很多藏家對“乾隆通寶”不屑一顧,但事實上,“乾隆通寶”中也不乏精品。例如寶泉局制“乾隆通寶”,此錢體十分規整,“乾”字右半部第一筆不是一撇而是一豎,與第三筆連在一起,與眾不同;“通”字第二筆寫成一豎,向下延伸與下部連成一體,被稱為“一筆下通”。文/陳辰
來源:人民政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