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機器局與“響金一錢”的前世今生
新疆機器局與“響金一錢”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新疆機器局與“餉金一錢”)
圖中所示是一枚晚清時期鑄造于新疆地區的“餉金一錢”金幣。是錢直徑18.83毫米,為著名金石學家李蔭軒捐贈,現為上海博物館收藏。這枚金幣正面為環珠圈紋,中間書“餉金一錢”四字楷書,背面有蟠龍紋及維吾爾族文。“餉金”,顧名思義即為成色好的黃金,成語亦有“餉金白銀”一詞。據《新疆圖志·食貨志》載:1907年,新疆開始用機器鑄造以錢為面值的餉銀,第二年開始鑄造以兩為單位的餉銀,但當時的餉銀背面大都鑄造著以象征大清蟠龍的圖案,雖然志書中記載的是餉銀,但仔細觀察金銀兩種貨幣的圖案規制皆為相同,由此可見在西部地區漢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滲透較為薄弱的地區,機制貨幣紋飾也是較為單一的。
新疆機器局成立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甘肅新疆巡撫饒應祺購買日產毛瑟槍彈5000發的機器一套,建立新疆機器局。其背景是中日甲午戰爭后,制造武器以御侮的氣氛遍及全國,各省紛紛效仿沿江沿海諸省開廠鑄造兵器。局址最初設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城南三屯碑。但當局很快發現其機器必須以流水作動力,而三屯碑的水流量不穩定,遂于1898年將廠遷往迪化城東北十里的水磨溝。該局有工人數十人,機器13部。1908年和1909年,又添購機器7部。主要生產8.1毫米毛瑟槍彈,還生產鬼頭大刀、梭標、長矛等冷兵器,并鑄造錢幣。1907年,新疆布政使王樹楠看到西方列強多采用金本位制(即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而新疆財政專恃協餉,遇有協餉不足且不能按時匯到時,即無法應付。又因帝俄以其金幣居奇,而新疆本地亦產砂金,于是同年五月奏請清廷采購砂金試鑄金幣,造幣廠設在迪化城外水磨溝機器局內,正式鼓鑄金幣一錢、二錢兩種面值。時人謂曰:“輔助餉糈之不濟,顧市面之流通”。
辛亥革命后,新疆機器局仍維持原有的生產水平,主要是聲場槍彈和冷兵器。據載,1929年,生產76水連珠子彈,年產1萬多發,還可年產手榴彈1萬余枚。1930年,該局改名為迪化兵工廠,購買設備,增加員工,建立槍廠、火藥廠、翻砂廠。這時有機器設備13部,員工100多人。1932年,生產步槍、槍彈和冷兵器,并試制成地雷和沖鋒槍。1933年,新疆臨時邊防督辦盛世才將該廠改名為新疆兵工廠,從蘇聯購買機器,聘請蘇聯專家指導,對工廠進行擴建,增設機槍部、炮部和炸彈部,工人增加至200余人,生產槍彈、手榴彈。1949年9月25日,新疆起義,該廠由新疆軍區軍工部接管。
李蔭軒(1911—1972),字國森,號選青。祖籍安徽合肥,生于上海。近現代著名的金石學家、藏書家。李鴻章五弟李鳳章的孫子。因家境殷實,李蔭軒自幼即開始收藏歷代錢幣,自收得晚清名家鄧秋枚的藏品后更一發不可收。幾十年來,大量收集中國、歐洲、美洲古幣、歷代中外徽章,共達3萬枚之多。其珍品如“大宋通寶當拾”、“臨安府行二百文、叁百文、五百文”等,尤其是古希臘、古羅馬的錢幣,其價值幾乎無法計算。他在錢幣收藏中,自號室名“選青草堂”。1920年開始收藏青銅器、古錢。珍貴文物有小臣單觶、魯侯尊、厚越方鼎、秦漢銅鏡、秦漢瓦甓、歷代印璽、元代銅權、明清符牌以及古版書籍等。如有漢印“居巢侯相”、“樂昌侯印”、清代符牌“廣東水師提督”、明建文年間的“吏部稽勛司郎中朝參牙片”、明正德年間的“養鷹營銅牌”、清乾隆年間的“太上皇帝御賜養老銀牌”等,達200余件,他書房的鑰匙,隨身攜帶,寸步不離。一生深居簡出,不愿為官。為此他寫下的數十篇考證文章,曾得到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的肯定。1979年,其夫人邱輝決定將所有藏品,其中包括14箱明版書,全部捐獻給上海博物館,藏書后大部分被復旦大學圖書館收藏。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幅員廣袤,居歐亞大陸腹心,戰略位置顯著;鴉片戰爭以來,沙俄等西方列強長期虎視眈眈,同時煽動地方勢力發動叛亂。新疆機器局作為近代著名的兵工廠,它承擔生產冷兵器、槍支彈藥、貨幣等多種關乎保障西北地區局勢安定,抵御外國侵略者,以及維系社會生產、貿易往來的必需品。這枚餉金一錢不僅是新疆機器局眾多產物的一個縮影,也是見證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證物之一,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
文章來源:收藏快報 安徽安慶 陳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