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承安寶貨
2000年的一天,筆者在上海一個古玩市場遇見了一枚金代的“承安寶貨”折五型方孔圓錢,青銅質,生坑。筆者從材質、形制、文字、字體、穿口、地張等諸個方面來判斷,應為真品,且要價不高,三元,也沒見有第二枚,猶豫再三,就買下,屬知假買假,現在想起來有點“叛逆”。今天借此平臺,請教于眾方家。
承安寶貨,金景宗完顏璟承安二年至五年(1197年至1200年)所鑄。《金史》里記載不詳細,稱系銀鋌改鑄,自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至承安五年(1200年)因發生慘雜銅鉛私鑄等情形而停止使用。戴葆庭先生在校正丁福保《歷代古錢圖說》的文稿中則認為銅鑄的是假貨,他說“金‘承安寶貨’系銀質貨幣,凡銅鑄者均是偽作。”這個定論一直沿用至今,到底有沒有銅制的承安寶貨呢?史書文獻并沒有記載,也沒有出土資料佐證,所以銅制的承安寶貨一直被認定為假幣。因此,“承安寶貨”錢真假爭議近百年了。
2004年,笫2期《內蒙古金融研究一一錢幣專刊》上刊登了裴元博先生的《承安寶貨確有方孔銅錢真品傳世》的文章,是文肯定了“承安寶貨”銅品的存在,同時指出金代不少品種曾被專家學者判為假幣的貨幣確實存在真品,如天輔、天眷、明昌、崇慶、至寧等,只是存世量極少而已。
后來筆者又先后學習了戴志強先生讀李衛《遼金錢幣》有感摘錄和泉癡山人的博文《承安寶貨確有方孔銅錢真品傳世》補議等。使我對金代“承安寶貨”錢幣有了新的認識,不僅鑄有銅錢,有鎏金錢,還有銀錢。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銅錢傳世,每等錢都有幾種不同的版式。因此也更加堅定了筆者對這枚銅錢的判斷。
記得陳達農先生在《古錢學入門》一書中曾指出:“搜羅名品偽制者反較常品真泉為難耳。”陳先生曾想編一本反映偽造古錢幣方面的書,終因找不到較多名品“贗品”而未能如愿。今天,筆者對此深有感觸。(王家年)
來源:中國商網—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