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辛子(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旅日華人作家)
2015年日本選出的年度流行語是“爆買”——日本制造價廉物美,中國游客大量搶購。哪里有中國游客,哪里就會出現“爆買”!氨I”簡直成了中國游客的代名詞。
可是,不久前,我在京都的大學聽一個考古學講座時,看到一份以奈良·京都為中心的15-16世紀日本的物價對比圖。其中有一個欄目,是15世紀初期陶瓷器在日本的市場價格。當時一只日本制造的備前茶壺,賣價從110-450文錢不等,而中國制造的茶碗,賣價則為1400文。3個一套的建盞,則要價7000或8000文以上。想想當年的中國制造,在日本可是“高大上”的代名詞!而現在,中國人到日本搶尿片、搶馬桶蓋,還搶出了一個年度流行語——“爆買”。不由得有些內心黯然。所謂“風水輪流轉”,莫過如此。
作為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如果想要在日本人面前找點優越感,穿越回到古代是最有效的一個方法。即使是逢中必反口口聲聲“支那”的日本右翼,他們雖然瞧不起現代中國,但說起古代中國,卻是尊敬有加。因為他們的祖先,在過去不僅學習中國文化、引進中國技術,就連古代在日本流通的貨幣也是中國的,或是模仿中國貨幣制造出來的“山寨幣”。日本的考古學者們,將這些“山寨幣”稱為“模鋳銭”——中文意思就是“仿制錢”。為了通俗易懂,此文中就將日文的“模鋳銭”翻譯為“山寨幣”。
日本最早的貨幣可追溯到7世紀后半葉的無文銀錢和富本錢。在無文銀錢和富本錢被挖掘發現之前,公元708年發行的“和同開珎”銅錢,一直被認為是日本歷史上最早的貨幣。因為“和同開珎”位居日本貨幣史上“皇朝十二錢”之首。所謂“皇朝十二錢”,指的是從公元708年到公元958年這250年當中,由當時的日本政府官鑄發行的12種貨幣!昂屯_珎”是其中最早的一種,模仿唐代貨幣“開元通寶”鑄造而成。最晚的一種也就是第12種貨幣,則是公元958年發行的“乾元大寶”。
當時的日本政府在發行了“乾元大寶”之后,就再也無法堅持下去了。一個主要原因是:這些官鑄貨幣的質量一次比一次差,錢越做越小,分量也越做越輕,而政府每更新一次貨幣,都要求用十枚舊幣兌換一枚新幣。老百姓不是傻子,誰也不情愿干這種倒貼的事。于是后來出現了“破錢運動”——腦子活絡的人,干脆將手中的舊幣溶解,變成銅材原料出售,因為舊幣的含銅量比新幣高,跟兌換新幣相比,將舊幣變成銅材原料更值錢。
日本仿造中國貨幣“山寨史”
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再加上政府失信于民,其造成的結果是:接下來日本有近150年時間“貨幣不在位”。貨幣被拋棄,人們繼續使用米、絹、麻等物品代替貨幣進行物物交換。直到12世紀中期左右,中國的貨幣開始流入日本市場,日本人才重新開始使用貨幣,并進入到日本史上的“渡來錢時代”。
“渡來”就是越海而來、舶來的意思!岸蓙礤X”就是從海外流入日本的“舶來錢”。從12世紀中期開始,一直到江戶時代初期的1636年江戶幕府開始發行官鑄貨幣“寛永通寶”為止,中世紀日本有500多年時間都在使用以古代中國貨幣為主的“渡來錢”。如唐代的開元通寶、北宋的皇宋通寶、元豐通寶等。其中尤其以北宋貨幣居多。
因此,很長時間以來,日本的歷史學者們都認為:中世紀日本沒有自己鑄造的貨幣,當時在日本流通的貨幣都是由中國或朝鮮半島等地傳到日本的。中世紀日本本國貨幣不在位,完全屬于“渡來錢時代”。但是,上世紀80-90年代,在京都、鐮倉、博多以及大阪堺市的中世紀遺址內,相繼出土的各種貨幣鑄造模具,卻徹底顛覆了日本學者們的這一認識。
首先,是京都車站的大規模建設以及地下街挖掘工程,讓現代日本人發現了大量被埋藏在地下的、從平安時代到室町時代的遺址以及物品。其中包括刻有元祐通寶、天圣元寶、元符通寶、開元通寶、皇宋通寶、元豐通寶等中國貨幣文字的貨幣鑄造模具共計9點。除京都外,在鐮倉和堺市的中世紀遺址內,也相繼出土了刻有中國貨幣文字的貨幣鑄造模具。其中出土數量最多的要數大阪堺市:從開元通寶到洪武通寶,共計出土了貨幣鑄造模具21種202點。
這實在是震撼日本的大發現。因為隨著這些貨幣鑄造模具的出土,日本的貨幣歷史必須重新改寫。中世紀日本屬于“渡來錢時代”這一認識是錯誤的,曾經在日本各地挖掘出土的許多中國古代貨幣,很可能根本不是從中國飄洋過海而來,而是中世紀的日本人自己仿造出來的“模鋳銭”,也即“山寨幣”。
為了與“模鋳銭”也即“山寨幣”有所區分,現在日本的貨幣考古界將源自中國的古貨幣稱為“本銭”(意為“本來的錢”)。不過,哪些是“本銭”哪些是“模鋳銭”呢?這真是一筆糊涂賬。估計就是穿越回到中世紀,去問當時的日本人,恐怕也沒有人能說得清。因為當時的人們若能區分貨幣的真假,那些“山寨幣”恐怕也就不可能流通了。
和同開珎
不過,如果日本的考古學者們夠勤奮夠努力,還是有不少調查線索的。例如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朝鮮半島新安海域發現的一艘沉船,長30米,寬9米,重200噸。沉船內發現了大量的中國瓷器、金屬制品,以及重達28噸、多達800萬件以上的中國銅錢。如果好好調查分析這些尚未到達日本便沉入海底的中國銅錢,或許能從中找到區分“本銭”與“模鋳銭”的線索。
為什么可以認定一艘在朝鮮半島發現的沉船是開往日本的呢?因為根據沉船上發現的“至治三年”的木簡,以及“網司”、“宮崎宮”、“東福寺”等文字。考古學者們判定:這是一艘從中國慶元(現在的寧波)開往日本的貿易商船。因為“至治三年”是元朝的年號,大約為公元1323年,而“網司”是當時中國貿易商人的官職名,“宮崎宮”即位于日本福岡的“筥崎宮”,日本三大八幡宮之一,“東福寺”即位于京都的臨濟宗大本山東福寺。筥崎宮與東福寺分別于1310年和1319年毀于大火,因此日本學者推測沉船上重達28噸的中國銅錢,很可能是用于筥崎宮與東福寺的再興重建。因為在日本考古界還有一個著名的發現:建于1252年的鐮倉大佛,其佛身的金屬成分,與中國北宋的錢幣成分極其相近(含銅量68.76%、含錫量9.26%、含鉛量19.57%、含鐵量0.04%),因此,在日本有一個流傳的說法是:鐮倉大佛是用北宋的銅錢造成的。
文章寫到此處,忍不住想用這句話來做結尾:來日本旅游的中國游客們,別光顧著爆買,有時間去看看鐮倉大佛吧!那很可能是老祖宗們的錢鑄造出來的。
來源:騰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