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筆者早年收集到一枚“嗣統通寶”圓形方孔錢。該錢為黃銅質小平錢,直徑25毫米,重4.17克。正面“嗣統通寶”四字,隸書對讀,文字不夠規整,背面寬緣平素(圖1)。在收藏到此錢的很長一段時間,筆者都認為它是鄰國安南(今越南)鑄幣。后來拜讀了著名錢幣收藏家馬定祥、馬傳德編著的《太平天國錢幣》發現,書中收錄有六品嗣統通寶錢,才知道它竟然是珍貴罕見的晚清天地會白蓮教農民起義軍錢幣。
白蓮教,是中國歷史上最復雜最神秘的宗教,源于南宋佛教的一個支系,崇奉彌勒佛,并混合摩尼教、道教、白蓮宗及其他民間信仰成為一個民間秘密宗教團體,元明清三代在民間流行。農民起義軍常借白蓮教名義號召組織群眾反抗官府,如元末紅巾起義、清嘉慶元年鄂豫川陜甘五省白蓮教大起義等。清代白蓮教組織發展迅速,教門派別眾多,有牛八(朱)教、十字教、混元教、紅陽教、白陽教等,初步統計各種分支派別不下百十來種。
清代晚期各地相繼爆發了農民起義運動,除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外,西南省份貴州由張保山領導的天地會白蓮教農民起義軍也是一支不小的反清力量。
張保山,貴州遵義人。咸豐九年(1859年),張保山在貴州思南縣境內聯合白蓮教貴州分支燈花教教主劉義順、天地會反清起義。張自稱是大明崇禎皇帝十二世孫,改姓朱,名明月或民悅,自任大明秦王,從者數十萬人,其中骨干力量為下層貧苦農民。一時間占州奪縣,聲勢浩大。
同治三年(1864年)朱明月(張保山)被擁立為大明皇帝,年號“嗣統”(有承嗣朱明皇朝大統之意),故又稱“嗣統真主”,先后建立了思南岑頭蓋、荊竹園、偏刀水、玉華山等根據地,并開設了“蘭白場”,買賣糧食,發展貿易,鑄造“嗣統通寶”銅錢流通使用。
目前藏界所見“嗣統通寶”銅錢,均為當一型的小平錢,材質為黃銅質,直徑在24毫米至26毫米之間,錢文為隸書對讀,錢緣較寬,錢背平素無文。細分版別有隱起文(錢幣文字高低不平,筆畫時隱時現)、平頭嗣、低司嗣、短劃統、中劃通、長劃通之類。
同治七年(1868年)8月,清軍攻陷上大坪,朱明月突圍時被俘,慷慨就義。成功突圍的劉義順等人上尊謚曰“大明統宗贊天申道獻德元威敏文忠武誠仁知孝質皇帝”,不久劉義順等也被俘就義,起義宣告失敗。“嗣統通寶”銅錢鑄造時間短暫,前后不足4年,鑄造數量不多,加之起義失敗后清軍繳收銷毀徹底,存世數量稀少。歷經百余年滄桑歲月洗禮,現今已極為罕見,鮮為人知。
“嗣統通寶”銅錢無聲記錄著歷史的風云變幻,默默見證了清末白蓮教農民起義運動的壯懷激烈,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自然備受錢幣收藏者、研究者關注。2009年某古泉網曾上拍過一枚嗣統通寶錢,以3360元人民幣成交。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稀少珍貴品當然也是造假者的“最愛”。目前市場上已出現較多版別的贗品嗣統通寶錢(圖2),其字體、包漿、形制、聲音皆與真品有異,提醒錢幣愛好者購藏時應保持謹慎,避免“吃藥”上當。(林敏)
來源:中國商網—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