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開國紀念銀幣考述 |
發布日期:12-01-06 08:32:1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雜志 作者: |
孫像銀幣,質量較差。海南版(圖9)銀幣的主要特征為正面兩側梅花上端葉片中間缺少三條直紋;背面時鐘7點部位內齒粘連,“圓”字筆畫出頭。經對多枚銀元檢測,其重量為25.3~26.9克,成色為49%~79.5%。
重量與成色 實物收藏中,發現同為官方制造的小頭在重量上并不統一,輕的小于26克,重的高達27克以上,而成色在49%~89%間,但絕大多數小頭重量在26.3~26.8克間,成色在85%左右。是何種原因造成如此結果? 以南京造幣廠鑄幣過程為例,在南京造幣廠各部門中,首先由“校準所”將大條銀(銀料)從銀庫提出,并照原大條銀上所打硬碼之成色,搭配銅珠,使之達到規定的八九成色。然后“熔銀所”將搭配好的銀銅進行熔化,在熔化過程中,由工匠使用攪銀棍攪勻,到相當之火候,倒入模具形成銀條。“化驗室”對銀條進行化驗,如有或高或低,即將此條作為廢條,發還重熔。合格后交“輾片所”輾成銀片,其厚度經檢測符合后,沖成銀餅。銀餅送入“機平室”,逐枚經過機平,并分出銀餅輕重,將較重較輕者及適合者,份落三處,其輕重不出千分之三公差者,作為合用之餅,其輕重超出公差者,作為廢餅,重行熔化。最后,將合格之銀餅,送到“印花所”鑄成銀幣。 由此知,南京造幣廠看似有嚴格的工藝管理流程,但每個環節都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成品銀幣在重量、成色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如所使用的大條銀成色不達標,鑄幣原料銀、銅配比不準確,熔煉時未能做到充分的攪拌等,均可造成同一批次的銀幣成色有高有低。此外,鑄幣管理環節上出現疏忽,或造幣廠管理者有意降低成色,加之各造幣廠情況各異等原因,最終都會影響到銀幣的重量和成色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