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業“廢兩改元”的前因后果 |
復受制和依賴于錢業。
正因為如此,自從1918年上海銀行公會正式成立后銀行業人士和一些經濟學金融學者便多次主張實施廢兩改元。1921年初,全國銀行公會聯合會建議北京政府廢兩改元,改鑄舊幣,但未實現。1923年上海銀根奇缺,現銀來源稀少,而銀元充斥,上海銀行公會建議銀洋并用,即“有銀解銀,無銀即以洋代之”,試圖挑戰“兩重元輕”的地位,但遭到錢業公會的反對。當時北京政府窮于應付財政、政治和軍事危機,無暇規劃和實施廢兩改元,甚至沒有公開表示過有關的立場。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致力于整頓財政,統一幣制。1928年3月,經濟學家馬寅初提出了《統一國幣擬先廢兩用元案》,力陳銀兩制之種種弊病,指出中國各種財政征收“無不以銀元繳納,倘能將各省虛銀兩本位先行一律廢除,則推而至于上海之規元,亦可決定廢除,將來關稅亦即總繳銀元,無論中外商民,必均享其便利,而政府方面,免去收進折合銀兩、放回再合銀元之兩重虧耗,又甚有益,實為利國利民之舉”。 1928年4月,財政部長宋子文宣布將在上海設立中央造幣廠,提出“廢兩用元”應于“全國金融重心之上海及江浙兩省試辦”。這里“試辦”的意思,就是這一重大改革擬分階段逐步進行;選擇上海與江浙,無疑是要首先控制金融中心地區,然后才能推及全國。同年6月下旬北伐戰事結束后,在上海召開了以金融業和工商業代表為主的全國經濟會議,會議通過了經過一年籌備實施廢兩用元的提案,主要措施包括上海造幣廠正式開工鼓鑄新國幣、政府頒布國幣新條例、組織統一國幣監理委員會等,還提出有關存銀改鑄新幣、海關改收銀元、國際匯率改用銀元、取消洋厘行市、契約改以銀元計算、舊國幣暫行抵用等方面的原則意見。該提案的基本原則為國民政府接受。1928年11月中央銀行在上海設立后,國民政府正式決定以原上海造幣廠為基礎,改建中央造幣廠,籌辦開鑄統一的國幣。但當時南京國民政府一度考慮美國專家甘末爾提出的直接實施金本位幣制的建議,沒有立即采行廢兩改元。 然而,1929-1930年爆發世界經濟危機,西方大國均受到極大沖擊,而這些國家都實行金本位幣制,再加上自銀本位改行金本位意味著巨大的成本,中國朝野都意識到采行金本位幣制并不符合當時中國的情勢。另外,世界性大蕭條、1931年的長江水災及“九一八”事變,使中國內地經濟遭受沉重打擊,大量銀元流入都市,特別是匯聚于全國金融中心上海。據統計,1931年上海銀錢業存銀元1.4億元,1932年7月所存銀元約計2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