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鼻錢 仿貝幣還是仿龜幣 |
發(fā)布日期:09-03-02 08:49:26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作者: |
蟻鼻錢,又稱鬼臉錢,是楚國境內(nèi)流通的一種小型銅幣。該錢上狹下寬,形狀呈橢圓形,正面凸起,下端有一小孔。該錢重2克,出土綠色銹蝕。 蟻鼻錢是仿貝幣還是仿龜貝,錢幣學界至今沒有結(jié)論。據(jù)夏龍《幣海漫游·仿貝幣還是仿龜幣》(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刊載,楚國蟻鼻錢不是仿貝幣而是仿龜幣。筆者則贊同大多數(shù)譜錄中把蟻鼻錢看作是仿貝殼形貨幣的看法。 一、蟻鼻錢沿襲了殷周時期用海貝作為貨幣的習慣。天然貝幣作為我國古代貨幣的“鼻祖”,主要在于它本身所具備的貨幣職能:裝飾性,蟻鼻錢的銅色具有仿貝幣的那種美麗、堅韌的光澤;分離性,貝幣具有天然單位的優(yōu)越性,既可一個個分離可數(shù),衡量商品差別,又可以“朋”(貝幣計量單位)串起來。而蟻鼻錢正繼承了貝幣的優(yōu)勢。特作比較:貝幣一般通長約1.5厘米至3厘米,最寬1.5厘米至1.7厘米;蟻鼻錢“ ”(貝)字一般長1.2厘米至1.85厘米,寬0.7厘米至1.2厘米。貝幣還具有儲藏性,貝幣堅固耐用、靈便,便于攜帶、轉(zhuǎn)讓、儲藏。蟻鼻錢的小巧靈便沿襲了貝幣固有的貨幣特性。 二、蟻鼻錢形是銅貝幣發(fā)展的高級形式。天然貝幣在商代后期得到廣泛使用。但由于貿(mào)易關系的不斷發(fā)展,海貝越來越顯得不夠用,于是出現(xiàn)了以貨貝為模本的仿制貝,有骨貝、蚌貝、石貝、銅貝等。在各種仿貝中,最有意義的是銅貝,因它是同后來的金屬鑄幣連在一起的。1953年在楚國境內(nèi)河南安陽、山東臨淄等地大量出土的無文銅幣,形制均為仿海貝,面凸起,背面內(nèi)凹,這是我國最早的金屬鑄幣。其面凸起的形制,正如宋代錢幣學家洪遵所描繪的蟻鼻錢形狀“上狹下寬,背平面凸。”從無文銅貝到鑄文字的蟻鼻錢;從仿貝幣仍保留有貝幣上一條從上到下的齒紋槽溝,到蟻鼻錢以鑄文字代替齒紋槽溝,標志著楚國蟻鼻錢比無文銅幣更先進了一步,但形式上仍未完全從貝殼的形狀中擺脫出來。 三、蟻鼻錢刻制的不類字插上了“貝”的標簽。蟻鼻錢上的文字盡管還有“全”(金)等字,但大量出土、代表蟻鼻錢主流的只有“ ”字。也盡管前人對“ ”字有釋作“巽、晉”(蔡云《癖談》)、“當半兩”(馬昂《貨幣文字考》)、“哭”(初尚齡《吉金忽見錄》)等,但筆者贊同吳大征《權(quán)衡度量實驗考》以釋“貝”為近似的科學性“古貝字為象形文,比作“ ”……” 筆者收藏的這枚蟻鼻錢上文為“ ”,上部呈圓形而不作普通的“”形,論證了吳大征釋為“貝”字的正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