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足布和釿布 |
發布日期:09-01-05 08:53:3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分之一。之后又出了一種大型的重量僅是小布的一倍,而面值則可能高至十幾倍以上。這是我國發行大錢的開始。在黃河南岸秦人首先取得魏國的陰晉,后改名為“寧秦”。接著東出崤函占領了宜陽、魯陽,在那里鑄造魯陽布。這幾種方足布風格接近,款式相同,數量也很大,在“方足布”中不失為上佳品。在此期間,政府竭力推行當寽布,齊、燕、趙也著重鑄造刀貨,宋國一度發行“殊”“四”釿布。“方足布”的維持全靠秦國。這一變動是意想不到的。不過秦國并非對“方足布”有特殊的好感,它推行“方足布”只不過是經濟戰略中的一種策略而已。自從安陽、梁邑等大布發行之后,方足布的信用就被破壞,結束了它二百年流通的歷史。
“方足布”在先秦古幣中一向居于顯赫地位,為人所重視。初期大布如盧氏捏金、洮捏金等,現今頗為少見的銳角布(有耳布)如垂、公等,也是很難得。中期的半布傳世較少,燕布也不是很多,三晉所產的方足布,直讀、傳形、合背、倒書,向來是收藏家們的收藏目標。后期秦國所出的安陽大布較為多見,而梁邑大布則少見。“方足布”中稱為“稀世珍品”的“右明新治”四字布更為珍貴。
(橋足布) 釿布因面文多帶“釿”字而得名。其特征為體形較大,平首、平肩或圓肩、圓襠、方足,或有郭或無郭。因兩足間袴襠呈拱橋狀,所以又稱為橋足布。這種平首布錢一般分為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制。以“安邑”布為例,最長者為“安邑二釿”布錢,通長6.5厘米,足寬4.0-4.3厘米,重25-29克;最小者為“安邑半釿”,通長4.4厘米,足寬3.1厘米,重約7克左右。“安邑二釿”、“安邑一釿”有的背鑄“安”字。“安邑”系魏國的早期都城,“釿”為幣制單位,故知其為魏幣。 釿布面文、常見的有“安邑二釿”、“ 安邑一釿”、“安邑半釿”、“訚易二釿”、“ 訚易一釿”、“ 訚易半釿”、“陰晉半釿”、“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恒釿”、“ 虞一釿”、“虞半釿”、“虞氏半釿”等等30余種,多系梁布。 對于“釿”字涵義,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斤、鏟同制,同財貨,曾充作一般等價物,發展成為貨幣后,斤(釿)逐漸演變為重量單位;另一種說法認為“釿”為農具,后演變成貨幣,并被借用作貨幣名稱。 釿布錢文多為魏國城邑,大多出于魏國轄區內,并且形體較大,其鑄行時間約在戰國早中期。近年來釿布在山西、山東等地均有出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