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藝就在我們身邊。每一天的每一分鐘,都有新的產品被創造出來,也有過時的傳統手工藝被拋棄。當這個世界挾著時間長河滾滾而前的時候,多少傳統手工藝在工業浪潮下化為落寞的背影,于無聲無息中永遠消逝。這些落寞的手工藝被社會慢慢遺忘,而當它們呈現于金銀紀念幣的幣面時,一種神奇的轉化就發生了。那些傳統手工藝的匠人們,化身為幣中的主題人物,在這個時間長廊里留下了永久的印跡。
“誰家搗練孤城暮,何處題衣遠信回。”搗練是舊時貴族婦女日常生活中常從事的一項傳統手工藝。“練”是一種絲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必須經過沸煮、漂白,再用杵搗,才能變得柔軟潔白。搗練即為搗洗煮過的熟絹。中國人民銀行于1997年發行的中國絲綢之路(第3組)紀念銀幣中,其中一枚就選用了唐代畫家張萱之作《搗練圖》作為背面圖案。搗練這古時普通的勞作亦轉化為藝術,被這枚銀幣所呈現。《搗練圖》原為長卷式畫卷,設計師別出心裁地將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從畫卷中拆解下來,大小不一地放置在圓形幣面中,使整個畫面產生了立體感與縱深感。如此既不破壞原畫的神韻,又使得整個幣面飽滿而富有層次。
觀其幣面,小小方寸之間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從遠至近,第一組描繪了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于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二組的四個人表現了以木杵搗練的場景;第三組是四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鉆來鉆去。設計師采用背景鏡面、多層次噴砂的鑄幣工藝,把整個搗練的勞動場面立體地呈現在泉友面前。整個幣面雕刻手法細膩、人物形象逼真、細節生動有趣。細觀幣面不難發現,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后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注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厚從容的心情;在絹下好奇地窺視的小女孩,以及畏熱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被刻畫得生動有趣。在把玩之余,搗練這項古老的手工藝便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仿佛獲得了新生。
現代工業流水線正在逐步淘汰傳統勞作方式,曾經街頭巷尾的吆喝聲也慢慢成為了記憶里的回音。在大工業時代的夾縫中,那些曾經的傳統手工藝,如搗練、箍桶、扯白糖、彈棉花等等,是逝去的生活記憶,也是曾經存在于我們過往生活中的背景與細節。
就如搗練圖紀念幣述說著古時婦女的工作、生活與環境,談論著她們的富裕與貧窮、歡樂和悲傷。我們能從中看到尊嚴、勇氣與堅持。在這場了不起的對話中,我們了解到全人類有那么多的共通性,也看到了多么小的事情和勞作就能讓我們所銘記。正是普羅大眾辛勤地勞作,造就了絲綢之路的輝煌,正是那些名不見傳的人們從事的默默無聞的手工藝,創造了燦爛而輝煌的文明。這些漸漸消逝的手工藝值得我們銘記,也需要我們來把它們轉化為藝術留存下來。中國絲綢之路(第3組)紀念銀幣做了很好的表率,把這些手工藝呈現于國家法定貨幣之上,這想,這應該是我們對此最為深情的傳承和紀念吧。(供稿:裕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作者:李蘊)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