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競技格斗打敗太極拳的新聞在社會輿論中熱炒,一時間,中華武術無用論甚囂塵上。但事實并非如此,其一,武術沒有強弱之分,但每個人修煉的程度卻有強弱對比,一個人并不能代表整個傳統武術界;其二,中華武術源遠流長,但民間只提倡強身健體,并不需要殺傷力,這是社會需要。您知道嗎?中華武術也曾出現在貴金屬紀念幣上,武術的魅力在于讓你領略其中的文化,而非掌握暴力。
中華傳統武術,講究形與意的結合,更無男女的限制,這一點在1988年發行的“第24屆奧運會·女子武術”100元金幣上有很好的體現。
這枚金幣表現出女子劍術運動員輕盈靈巧,極富觀賞性的動作片段。其形正,所以屹立不倒;其意合,故而人劍合一。觀此幣,不禁使人聯想到古代的花木蘭。中華上下五千年,巾幗英雄常在,她們既有柔和的一面,也有剛強的表現。畫面中的姑娘,表現出的只是一套武術動作中的一個片段,但卻隱約給我們一種期望,期望她鋒芒畢露。這枚金幣不只是題材可貴,在我國貴金屬幣中的地位也十分特殊——它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枚1/2盎司的體育題材金幣,受到收藏家們的青睞。
在冷兵器時代,有什么樣的兵器,就伴隨產生什么樣的武術。劍術、槍術、刀法、擊拳,這些就是古代軍隊士兵克敵制勝的手段,2007年發行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金銀紀念幣(第2組)2000元金幣就為我們展示出中華傳統武術與兵器的完美結合。
金幣正面中心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標,會標下刊印文字“Beijing 2008”,其下為奧運會五環,整體上色處理,富有活力。含有龍與祥云等祥瑞元素的中華傳統紋飾環抱奧運會標志圖案,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金幣背面,兩女兩男四位運動員英姿颯爽,各自擺出不同的武術動作,他們身后是五環圖案——2008年,傳統武術作為特設項目進入奧運會,武術運動員們共榮獲15塊金牌。在這枚金幣中,運動員們的動作、神態生動逼真,每個人各占五環的一點,這使整體圖案布局合理大方,具有高度的觀賞性。
道家主張“以柔克剛,無欲則強”。傳統武術中的太極拳繼承了這種思想,但如今更傾向于保守,是強身健體的一種體育運動。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拳可以說變化莫測。2008年發行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金銀紀念幣(第3組)300元銀質紀念幣就為我們展示出太極拳的獨特魅力。
這枚銀幣的正面圖案設計與前面的金幣一致。在其背面圖案,表演太極拳的群眾位于遠方,動作舒緩,神態自若;拔河運動員近在眼前,筋肉突起,血脈僨張。兩者的對比十分明顯,一方陰柔,另一方陽剛,可謂“陰陽互補”。但太極拳往往欲揚先抑,拔河運動經常力盡而竭,這又可以使我們聯想到,在一定條件下,陰陽會互換。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武術至今仍未作為正式比賽項目出現在奧運會上,看到這里,想必讀者會心存疑惑,既然中華武術具有競技要素,為何又遲遲不能融入奧運會呢?其實根本原因在于傳統武術競技性已經大大降低,一般傳統武術比賽只是套路表演,這與世界主流認識的競技比賽有較大差距。但近幾年來,融合中華武術技擊性和實戰性的代表——中國式散打逐漸興起,其日漸完善的比賽規則和具有觀賞性的競技較量受到世界范圍內的認可,中國散打運動員連克世界強敵,證明中華武術不是徒有虛名。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武術能夠像日本的空手道、韓國的跆拳道一樣發揚光大,最終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供稿: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