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建筑當中絕大部分依景而建,以景托佛,最大程度上保留自然的原色,佛家建筑的好壞不僅與建筑本身有關,還與周圍環境密不可分。佛家建筑與自然景觀的協調與融合是其成敗的關鍵所在。普陀山在建筑與周圍環境的處理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將佛教建筑和海島的獨特風光結合在一起,使建筑與自然渾然一體,山兼海勝,相輔相成。

「中國佛教圣地(普陀山)1公斤紀念銀幣背面圖案」
鑒賞這枚普陀山1公斤紀念銀幣,這枚銀幣的背景圖案為“海天佛國”自然景觀圖,銀幣圖案布局以普陀山三大禪寺為重點,并將整體景觀進行了細致的描繪,把普陀山的整體環境和山勢地貌充分展現在眼前。通過精致的雕刻工藝將普陀山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雕刻得栩栩如生,仔細觀賞銀幣可以觀賞到那如刀劈斧砍的險山峻嶺,可以欣賞到山峰中形態各異的奇石,還可以看到隱匿于樹海茂林中的各種佛教建筑以及三大禪寺,通過這枚銀幣仿佛可以領略到“山當曲處皆藏寺, 路欲窮時又逢僧”的情景。
銀幣中心處的普濟寺猶如畫龍點睛之筆,只見普濟禪寺借后山之峻峭來突顯佛寺的莊嚴肅穆,以寺前寬廣的海面和怪石來展現禪寺開闊優美的自然風光,這樣的布局使得其間的建筑群與周圍環境相和諧,襯托出清幽、莊重、寧靜的佛家文化。普陀山四面環海,銀幣對海的設計也獨具一格,通過鏡面工藝將普陀山周圍的海表現的光滑整潔,襯托出普陀仙山的靜謐與清幽,在銀幣下方又裝飾波浪紋,仿佛驚濤拍岸而來,一動一靜交相輝映。清康有為有詩贊曰:“觀音過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
普陀山寺院建筑與其他三座佛教圣地的寺院形式基本一致,宮殿式種格局最早均來自漢代,經過幾年的發展至明清到達完善并形成了定制。這樣的建筑格式歷經兩千多年依然沿用,是因為它不但集中表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傳統風格,更深層的原因是能使人們產生的視覺效果與心理效果和佛教教義相通。作為佛教文化載體之一的建筑,這樣的建筑風格給人一種的莊嚴、幽雅的感覺,讓人有對佛頂禮膜拜的沖動,同時又表現出超脫塵世的意義,多種因素共同造就了寺院依景而建、以景托佛的建筑模式,從而展現出一種神秘的空間美。
銀幣中普陀山的佛教建筑矗立于山石之間,建筑與周圍自然景物相交相容,完美地體現了佛文化的莊嚴、深邃。佛教建筑也是一種文化符號,是所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