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朝朝暮暮——中國民間神話故事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鵲橋相會”銀幣賞析 |
有唐人詩:“七夕今宵看碧宵,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據考證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至宋元之際,七夕乞巧越發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由一個原本充滿悲情的色彩愛情故事,已轉化為一個團聚、喜慶、吉祥的節日。
至今,牛郎織女的愛情更具現代含義,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強調了“情”,而賦予“愛”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充分反映了人們對愛情內涵的不懈追求。這個故事也常在京劇、話劇和各地方戲劇中,以多種形式再創作。同名黃梅戲電影,就是將故事用黃梅戲舞臺劇的形式表現出來,更加具有感染力;尤其是片中人物扮相俊美,唱腔華麗,充分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使影片內容更加豐富,成為經典之作。
這些衍生出的精神文化之精華,使這個美麗的千古流傳的神話故事,在歲月的變遷中,得以不斷的提高、升華,已成為民族傳統文化中,一份難得的寶貴人文資源,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今人,若以此打造文化品牌,提升、繁榮民族傳統文化、增強經濟社會綜合競爭力,將是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對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供稿: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 作者:連曉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