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高不懼天工膽,壑險難遮信眾旌。春夢秋云花又艷,青荷醉把八音鳴。”每每朗讀此詩,總有一股沖動去看看山川壯美、巧奪天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更被傳為千古美談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大足區、潼南縣、銅梁縣、璧山縣的轄區內。大足石刻始鑿于公元七世紀的初唐時期,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是我國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和歷史寶庫。
為銘記和宣揚中國的世界遺產,傳承古代石刻藝術,中國人民銀行于2016年7月19日發行了世界遺產——大足石刻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4枚,包括金質紀念幣2枚,銀質紀念幣2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該套紀念幣中的1公斤銀幣,其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其背面圖案為“釋迦涅槃圣跡圖”造像,并刊“大足石刻·釋迦涅槃圣跡圖”字樣及面額。
該幣圖案取材于寶頂山石刻第11龕的釋迦涅槃圣跡圖。設計師在幣面上清晰地刻畫出了釋迦牟尼涅槃時的安詳之態,以及眾弟子的悲痛之情。設計師運用透視關系,完整地表現了原石刻作品的整體畫面,使人有如身臨其境。釋迦牟尼身前的九曲黃河構圖新穎,意境深邃。同時,通過浮雕、多層次噴砂工藝的運用,再現了原作鬼斧神工的雕刻藝術,細致地表現了釋迦牟尼涅槃時雙眼微合、神態自若的淡然氣度。而他周邊的眾人則垂眼低嘆、依依難舍,似為因要永遠離開佛祖而感到痛苦,烘托出了一種莊嚴肅穆的藝術氛圍。釋迦牟尼的膝蓋以下隱于右崖之中,這種開放式的手法,使有限的畫面表現出了無限的藝術遐想,展現出了“以小襯大,以豎破橫”的藝術效果。設計師不僅在幣面上再現了釋迦牟尼涅槃時的真實情景,還詮釋了剎那間便是永恒的佛教哲學。
以釋迦涅槃圣跡圖作為這枚大規格紀念幣的主圖案,一方面是因為它是大足石刻的代表性作品,另一方面也因為涅槃是佛家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即大徹大悟、堅定永恒,從“生死的此岸”到“不生不滅的彼岸”。它是佛教藝術中一種古老而又常見的題材,既深合經義,遵循儀軌,又別有創新,獨具特色。
設計師借助這幅“釋迦涅槃圣跡圖”,既表現了大足石刻的山川壯美,整體雕刻的巧奪天工,又以小見大,感嘆時光已逝,千載歲月,不過爾爾。作為觀者的我們,是否此刻也有了背上行囊,放飛自己,去聆聽這最美民族文化的千古絕唱,去踏遍山川古跡的欲望和沖動呢?大足石刻不僅是代表了那個時代輝煌的石刻技術,更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經久不衰。(供稿:無錫市金開元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作者:楊星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