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族傳統 共筑草原未來——鑒賞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30克銀幣

        中國金幣網 17-09-29 16:31:40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1947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決議,內蒙古自治區宣告成立,從此開啟了內蒙古發展的新紀元。到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生產總值達1.86萬億元,比自治區成立之初增長了642倍,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更是增長了6818倍。現在的內蒙古早已告別了“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的時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
         
          2017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為了銘記自治區70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銀行于2017年4月28日發行了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紀念幣共3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2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該套金銀紀念幣的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
         
          這套紀念幣中,30克圓形銀質紀念幣的背面圖案為馬頭琴、白色哈達,配以蒙古包、風力發電、牧場、高速公路等元素的組合設計,并刊“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漢、蒙文字樣及面額。

          幣面主圖為被哈達蜿蜒優美纏繞的馬頭琴,哈達巧妙地構成“70”字樣,寓意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七十周年。從元素選取上看,馬頭琴和哈達均是內蒙古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之所在。“馬蹄踏得夕陽碎,臥唱敖包待月明。”馬是草原人民的圖騰,是他們的精神象征,馬之于內蒙古人民就如翅膀之于雄鷹、利爪之于猛虎。銀幣上的這把馬頭琴,也是馬的一種抽象化的藝術形態。馬頭琴以其絕美的音色,渲染出了美麗大草原的壯麗與多情。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等內蒙古獨特的魅力和情懷,只有通過馬頭琴奏出的樂曲才能完全地表達出來。
         
          設計師在幣面上著重刻畫了琴頭的部分,極為細膩的描繪和勾勒,使它乍一看上去像極了一匹真馬的馬頭,形態十分逼真。細細品味,琴的整體曲線與弧度都十分優美,各處寬窄厚薄的設計相當到位。尤其在于馬頭部分,引龍駒之神,在形神勾勒上十分考究,琴上的駿馬仿佛下一秒就要揚頸長嘯、策馬奔騰了。“青驪八尺高,俠客倚雄豪。踏雪生珠汗,障泥護錦袍”。古人形容良駒稱“龍骨駿”,而徐悲鴻的馬之所以為人稱道,也是因其筆下的馬堪稱“駿”,所以馬的神態十分重要。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蒙古族馬頭琴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此,馬頭琴不僅是內蒙古的標志,更是一種令人自豪的民族文化。
         
          銀幣背面圖案的背景,是一幅新時代大草原的寫意圖。牛羊群和碧玉般的水泊點,綴于草原之上,幾個用于發電的風車佇立在蒙古包后方,一條寬闊的道路穿過大草原,通向無盡的遠方。“輕工業皮毛匠,重工業釘馬掌。”這是曾經的內蒙古;“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高鐵一通,轉換時空。”這是今天的內蒙古。雖然在廣袤的草原上有了鐵路、公路、發電風車這些現代化設施,但并不意味著內蒙古的草原、羊群、牛馬,以及內蒙古的傳統習俗、馬頭琴、哈達將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相反,它們的形象將永遠流淌在每一個內蒙古人、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血液里,并與現代的事物并存。設計師將這些元素都納入到紀念幣的圖案設計之中,正是想表達這種富有內涵的思想。
         
          70年彈指一揮間,成立民族自治區給內蒙古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讓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各族人民將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繼續砥礪奮進,譜寫出更加壯麗和美好的新篇章。(供稿:湖南省金銀閣錢幣有限公司  作者:虞陵輝)

        更多郵幣卡資訊、行情!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集幣在線官方微信(jibizx)。
        中國集幣在線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