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內預測2014年黃金市場繼續“熊” 建議投資者以做空思路為主 入市勿選“山寨公司”
“駐扎在福建兩個多星期,投訴、求熟人、蹲辦公室不走、吵架、打橫幅,什么方法都想了,就是不還我們錢!別人都說做黃金生意一本萬利,我們怎么做得這么辛苦?”廣州某投資公司的80后老板阿青(化名)如是向記者抱怨。
他用多年積蓄100萬元開設了一家貴金屬投資公司,今年4月與福建某知名交易平臺的會員企業合作貴金屬T+D業務,阿青負責開發和服務廣東客戶,交易手續費由H公司收取后雙方分成。年底阿青卻遭遇對方欠債不還的囧事。至今沒有要回所有應得手續費,前途未卜、經營糾結。
2013年,各類貴金屬交易所如雨后春筍般在內地城市中遍地開花,其會員單位成倍增長,僅廣東“珠三角”地區,類似企業的數量就超過了1000家;適逢黃金市場熊市,投資者對黃金產品興趣大減,“袖珍”企業之間的競爭呈現白熱化發展的趨勢,生存遇挑戰,合作多糾結。年底時間段,黃金公司(也稱貴金屬投資公司)之間的“討債”現象大幅增加。
對于計劃投資“袖珍”黃金公司的人士來說,行業遭遇發展瓶頸的事實,值得警醒;對于廣大黃金投資者來說,“山寨”交易所卷土重來,監管體系缺失,入市需謹慎。
按月結算被逼為按季結算
上述案例中,由于從年初時間段就堅持“做空”的指導思路,阿青的不少老客戶(散戶)都取得了翻倍的收益。然而,黃金投資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就是手續費,到了年底,與之合作的福建H公司卻不愿按照合同按月支付手續費收入。阿青與H公司的合作業務是在福建一家2011年新開辦的商品交易所的平臺上開展的,H公司是會員單位,直接收取手續費。
到了年底,阿青多次打電話討債未果,只好在11月底“飛”到福建親自討債。開始對方以“會員單位內部糾紛”為由拒絕協調,后來終于出面督促,效果卻不佳。
記者多次致電位于福建的該交易所,最后其公關部的陳先生告訴記者:“商品交易所確實有協調會員單位糾紛、維護平臺信譽、公正性的責任;問詢了會員企業(H企業),自言已經解決。”而記者也多次致電H企業的負責人秦先生,對方先是矢口否認,之后拒接記者電話。
截至記者發稿時止,可能是因多位投資者投訴、H企業分身乏術,阿青的兩周半“討債”工作峰回路轉,H企業以先還9月份欠款42.83萬元為誘惑,強行逼迫廣州公司更改“按月結算”協議為“按季度結算”新協議。對于10月~11月的18余萬元欠款尚沒有支付,12月阿青應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