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東流 中國黃金定價權漸行漸近 |
長期以來,國際黃金市場形成了“消費在東,定價在西”的局面。不過,伴隨實體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幣跨境使用的發展,我國已經具備了擁有更多黃金定價權的要件。 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奠定了黃金定價權的經濟基礎。有業內分析稱,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決定了中國乃至亞洲市場正成為全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貴金屬市場上,亞洲市場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與此同時,我國黃金交易量居于世界前列。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產金大國,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金產量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2002年我國黃金產量突破了200噸,從2007年至今黃金產量連續保持世界第一。同時,我國又是黃金消費大國。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黃金消費量首次突破1000噸,達到1176.4噸,同比激增41.36%,超越印度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消費國。 上海黃金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實物交易中心。湯普森路透數據顯示,2013年,上海金交所直接和延期交割量達到10000噸。上海期貨交易所則擁有全球第二多的黃金期貨合約,去年交易量達41176噸。 與此同時,倫敦金屬交易所的中心地位正在削弱。有報道稱,倫敦金屬交易所甚至已經被批準由港交所對其進行收購。最新消息顯示,德意志銀行已不再參與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鄄MA)的黃金和白銀定價,截至目前,其定價席位無人接替。 “由于德意志銀行將退出倫敦黃金和白銀定盤價的做市席位,空出的席位目前尚后繼無人,白銀定盤價做市商僅剩兩位,不能滿足3家做市商的最低數量要求。”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因此,自1897年就開始運轉的倫敦時間中午12時的白銀定盤價將于今年8月14日不復存在,而自1919年就開始運轉的倫敦黃金定盤價也前途未卜。 爭取話語權任重道遠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中國要真正掌握黃金定價權,還有一段路要走。 短期來看,打造“上海金”仍需一個過程,要引入更多的投資者進來,增加更多的交易量,擴大市場的影響力。長期來看,還需要相關工作齊頭并進。有分析認為,首先,要繼續堅持推進國內黃金市場的發展,并且要改革和完善相關監管和法律制度,提高市場活躍度,完善交易機制。其次,繼續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黃金儲備,使中國在黃金市場上的底氣更足。再次,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幣值穩定性,并推進人民幣結算貨幣進程,將人民幣報價的最新黃金價格推向世界。第四,要完善黃金市場機制,如加速培育和發展若干有影響的金商集團,完善黃金交易機制,開拓黃金投資品種,健全黃金方面的法律、法規。最后,建議適時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