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價暴跌50%:產業上游受煎熬 中下游成避風港 |
采訪時多次強調,日益高企的人力成本和長期存在的用工荒矛盾是制約梅隴鎮首飾加工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從目前看來,這一難題基本無解。 廉價加工費/ 梅隴鎮并不產銀,加工廠所需的銀料要么是客戶自己提供,要么是前者向當地銀料商購買。據介紹,梅隴鎮大概有10家銀料商,他們向銀礦拿貨,面向當地加工廠批發。 “我們從銀料商購買的白銀,價格比國際價格稍稍低一點,但是我們不賺取客戶的差價,都是以出貨當天的國際價格作為參考。”龔偉達透露,今年以來白銀價格下降對當地銀飾加工產業影響不大,原因在于加工廠利潤來源為加工費,而非銀料差價。 “要說影響,主要體現在價格波動較為劇烈的時候,客戶訂單可能會有所變化,比如在價格下降的時候,客戶出于觀望心態,下單會保守一些,但市場供需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影響還是有限的。”龔偉達介紹道。 龔偉達分析指出,當前銀價處在低點,這個時候進來相對保險,理由在于銀價不可能一直如此之低,待價格上漲,可賺取的利潤會更高。 至于具體的加工費,龔偉達舉例道,一個普通的銀手鐲,他收取的加工費在10元錢左右;一個30克的手鐲,若以每克4元錢的白銀價格計算,算上加工費,拿貨成本則為130元,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大概可以賣到300元左右,有的甚至更高。以300元售價計算,梅隴鎮加工環節僅賺取了整個銀飾產業產值的1.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以客戶身份走訪了多家銀飾加工廠,模式基本與龔偉達一致,但由于不同產品的制作難度不同,以及廠家自我定位的差異,加工費有高有低。 “加工費看似很低,如果刨去所有成本,一個首飾只有幾毛錢的利潤,甚至更少,出貨量大的話,還是有利可圖的。”施華溢表示。 消費升級需求巨大/ 通過大量走訪梅隴鎮的工廠、鋪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盡管規模各異、款式和價格有別,但各家銀飾工廠鮮有為客戶和市場發愁的。在該鎮的東怡首飾珠寶交易廣場,雖然烈日炎炎,但前來這里“尋寶”的外地客商仍不少,甚至出現了多個外國人的身影。 “我們有一半的訂單來自歐美。”龔偉達說,只不過他不直接與海外市場對接,而是通過貿易商完成。他表示,外貿訂單的加工費要高于國內市場。 作為國內銀飾產品加工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梅隴鎮的銀飾加工產業規模近10年來發展速度驚人,這一方面得益于當地產業人士的傳幫帶,另一方面同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亦密不可分。 梅隴鎮首飾加工產業起源于1988年前后。香港金至尊珠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