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易所緣何遍地開花 |
■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價格波動空間更大 市場人士估計,目前全國各類電子交易市場多達200余家——— 財經觀察 經歷了10余年的發展之后,中國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正在因為頻發的交易糾紛和法律訴訟,而受到抨擊和嚴厲的整頓。令人意外的是,今年以來,此類商品交易所卻開始“野蠻生長”,僅6月全國就至少開了四家,且每家都聲稱自己是某個領域的“首家”。 一直處于市場風險事件高發的大宗商品中遠期電子交易市場,正通過盡力靠攏即期交易和更加趨向現貨的交易方式被迅速“復制”,遍地開花。市場人士估計,目前全國各類電子交易市場多達200余家。有專家表示,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如此盲目發展,相關風險正在聚集當中。 ■新上市場曾遭禁止 由于各類電子交易市場風險事件的頻發,2009年年底,國家工商總局發布232號文,要求“全國禁止新設大宗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并修改此類市場工商營業執照中的經營范圍。 2010年2月初,商務部等六部委又聯合下發《中遠期交易市場整頓規范工作指導意見》,提出禁止新設市場和新上品種等要求。7月初,國務院聯合多部委組成調查組分赴全國對中遠期市場展開督查。 但從目前來看,各類電子交易市場仍然呈現不減反增的發展態勢。市場人士估計,目前全國各類電子交易市場多達200余家,僅天津一地就有10多家。 ■需求帶來市場高速發展 此類商品交易所緣何遍地開花呢? 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表示,目前實體經濟的發展對相關市場提出了需求,但這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中遠期交易市場由于監管比較滯后,要么一哄而上,要么就是明令禁止。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還透露,地方政府有很強的利益沖動,因為商品交易所的建立,往往會聚集大量的流動性,而這種流動性將會有大量的資金沉淀。 此外,記者了解到,商品交易所能夠如此野蠻成長,與其“復制”成本低有直接關系。 據報道,一個自然人就可以到工商局注冊開辦一家中遠期交易市場,并同時獲得控制這個市場的全部權利,包括可以制訂和修改市場交易規則,可以隨時停牌、提前收市,可以提高保證金比例以及取消交易商資格,甚至還可以親自入市交易等等。這或許是中遠期市場近年來星火燎原的關鍵。 ■擴張背后“風險”正在聚集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商品交易所的盲目擴張,正帶來巨大的風險隱患。 胡俞越此前在《規范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一文中指出,目前這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