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不是越老價越高 |
得太遠了,這種差距不是紙幣或其他品種可以比擬的!彼e例說明,1957年發行的1分硬幣,全新品相的價格在1萬元以上,而舊的價格最高不過100多元,還有的才值數十元。 但全新品相的分幣難得一見,就拿1957年1分硬幣來說,李志超估計廣州市場上可能連一枚也找不到,而北方市場或許還有個別早期買下的。 李志超說,如果是流通品相,則1955年的1分、5分,1956年、1957年、1958年的1分,1959年的2分都是價格相對比較高的。 而如果是全新品相的分幣,只要是上世紀70年代之前發行的都是珍稀品種,價格最低為數百元,最高為萬元以上。 行家教路 “貨比貨”能辨認真假 不過,正因為分幣也有利可圖,有小商家想出忽悠老百姓的辦法。劉先生遇到的情況就不算少見。他們在地攤上擺出各種廣告,如“1960年1分硬幣5000元回購”、“1962年1分硬幣8000元回購”等。原來,1955~1959年、1961年都發行了1分硬幣,但1960、1962年都沒有發行,他們就標出了高價,像沒發行1分硬幣的1965、1966、1969、1970年也同樣被他們作為幌子。 不懂行的市民看到有發財機會,都回家瞎找。而商家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高價賣其他年份的分幣。 另外,硬幣的各種造假手段也紛紛出現。有的是用機器新制硬幣,質量與珍品相近,圖案也惟妙惟肖,但有致命的破綻——真幣的邊為壓制而成的齒狀,規則、整齊,假幣的邊齒是鑄出來的,不太規則,一比較就可以看出真假。另一種方法是刻改,即把普通年份的改為特殊年份的硬幣,手法是把幣面的年份刮掉后再填字。 “對于內行人來說,真品的字是壓出來的,和后加的完全是兩碼事,只要稍加注意也可以辨認! 李志超說,最怕的就是被利益所蒙蔽,沒有清楚對比辨認。 為追求品相,市場上也有清洗硬幣的做法。不過李志超認為這個更容易辨認。雖然硬幣的一些包漿可以被清洗掉,但是使用的痕跡無法掩飾,越拋光越見磨損,只要收藏者留個心眼,不會輕易被蒙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