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港歸10年張的答疑(義智) |
發布日期:09-01-16 16:58:02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2007年7月1日,國家郵政發行的港歸10年小全張,自今年11月上旬起,率先走出一波令人矚目的行情,兩個月的時間,它由當初的9元,到現在的42元,漲幅達367%,漲了近4倍,成了郵市第一大黑馬,公認的龍頭品種,這讓港歸名聲遠播,聲望大振,勾起了人們許許多多的向往與期盼,也讓不少人大跌眼鏡,同時,仍有不少郵友對港歸張心存疑云,為了讓廣大郵友了解港歸,認識其真實面目,筆者綜合郵友中存在的比較典型的、代表性的問題,特做一一解答,揭開蒙在港歸張上面的神秘面紗。 1.港歸張是小版張嗎 港歸10年是小全張,不是小版張,小全張屬于小型張板塊,它與傳統的小型張區別是:小全張是將一套郵票印在一張郵票紙上,比方:武強小全張、賀新喜一組小全張等,它們是由多枚郵票組成的一套郵票做主圖。傳統的小型張只有一個主圖,即單枚郵票做主圖。象港歸10年張叫做小型張也可以,叫小全張也行,稱它為小全張更確切具體些。但它不能稱為小版張,小版張是一般由兩套郵票做主圖。 小型張的計數單位應為枚,不能稱為版,這就好比長度單位不能為噸或公斤一樣;小版張的單位應當稱為版,不能叫做枚,也就好比體積單位不能用長度單位米或是面積單位平方米一樣。稱小型張或小全張為版,又好比你稱女士為先生或哥哥,稱男人為姐妹一樣尷尬,是缺乏郵識的表現。郵識的有無決定著投資的成敗,郵識的多少決定著勝敗的概率,賠賺的多少。 2.同量的型張與版張哪個更值錢
常有郵友百思不解、倍感怨枉地抱怨:“怎么某某小版張才五、六十萬,比港歸10年張的發行量小多了,為什么港歸都上30攀40了,而某某小版才20來塊,港歸張肯定價高了!” 答:撇開題材、消耗、設計等因素不談,單從發行量或說存世量一樣的角度而言,同期同量的小型張的價格應當比小版張要高3倍左右。各友不妨翻看新中國郵票目錄,仔細研究一下國家權威部門對同期或發行量相近的小版張、小型張的標價,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我這里不是貶低小版張,絕沒有這個意思,而是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評說。 1980.9.13發行的中美小版張發行量2.7萬對,2007年郵票目錄權威標價是3650元一對。1979.11.10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展覽香港小型張發行量是10萬枚,2007年郵票目錄標價1480元。它的量比中美小版高近4倍,價格卻高于中美小版的三分之一。又比如:1980.8.4發行的荷花小型張,發行量25萬枚,是中美小版的近10倍;可是它的價格是1180元,僅為中美小版張的三分之一多點。 上面的比較是模糊的比較,肯定有差距。但如要有人堅持認為同量同題材的小版張或小型張就應當一個價,實際就等于承認同量的小型張小版張郵資封片一樣的價了,這是很荒唐的。200多萬的物理年片美術片,現在不過2元一片,可是,03亞展加字現在8元上下,而賀新喜一組380萬枚,現價在15元上下…… 那么,為什么同量的小型張比小版張高呢?筆者粗略地交代是當年在85年、91年、97年三次大潮中,小型張出色的表現造就了大量的收藏投資者,直到現在小型張的暴利仍給人們印象深刻,已成了傳統,決不是一時就能改變的。 3.港歸張沒進年冊,它肯定是垃圾 過去筆者多次發文,批駁進了年冊,就是好郵的謬論。看看92、93、94等年代的集郵冊,里面的郵票都是什么貨色,如果是好郵,為什么當年一冊訂出100多元,現在只值幾十元呢,還在打折呢?打折的郵票是垃圾還是精品? 還有,進了年冊,只能叫沉淀分散,不是消耗。 當年的無齒桂花、神舟飛船大版沒進年冊,誰能否認與動搖它們的大黑馬與精品的崇高地位呢?港歸張正因為量少,不夠分到年冊里,才具備了大黑馬做行情龍頭的特質,如果進了年冊,恰恰說明它的發行量大,它還有多大的投資潛力呢?進了年冊,就是好郵的說法,是典型的兩個凡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