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銅時代的榮與光——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研究館員丁孟訪談 |
“眾多曾經輝煌繁盛的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等,就其物質文化的發展階段來說,都處于青銅時代范圍,中國的古代文明也是這樣。” 但不同的是,中國的青銅時代伴隨著早期國家的確定而出現,它一出現就是政權的象征,以禮器的形式固化下來。所以,古人信奉一種說法是“視死如視生”,生前能帶走的象征身份、地位和財富的東西一定要帶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用,以保有今世的尊榮華貴,因此在殉葬物品上十分講究等級。在夏商周時期,青銅器便是對這種“等級”及其背后所代表之社會形態的一種最好的詮釋。 日前,受中國金幣網的邀請,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研究館員丁孟先生,為廣大青銅器愛好者詳細解讀了中國青銅器中的種種神秘元素,以及璀璨的中國青銅文化。 記者:青銅器為何稱為“重器”? 丁孟:青銅始于夏,衰微于春秋戰國,樣式繁多精美,因此稱為“重器”,具有“明身份、辨等級”的作用。廣義上講,這個說法有道理。但從更嚴格的角度看,青銅器又分為祭器、生器和明器三類,祭器中規格最高的被稱為“重器”。 祭器,即祭祀祖先的東西,政治含義很高。祭器已經可以被稱為“重器”,祭器中規格最高便是“重器中的重器”。青銅器的價值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工藝價值(也有一說是“科技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3組)中所選取的五個器具,無論是在工藝、藝術還是歷史價值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層次,當之無愧是“重器中的重器”。 生器,即生活用器,例如平時用的銅鏡、器皿等等。 明器,純粹用來殉葬,沒有實用價值,在功能層次上都比不上祭器。祖宗故去了,可能生前沒有用過多少青銅器,但按照等級應該享受一定的禮儀,下葬時要帶上多少鼎、多少簋,都是有講究的,在他去世時,家人們就開始制作。明器沒有使用價值,只是個模型。比如器皿上有蓋時,蓋就連著主體一起鑄造了,并不單做,也不分開。 古人“視死如視生”,生前能帶走的象征身份、地位和財富的東西一定要帶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用,因此在殉葬物品上也十分講究等級。王去世時,祭器、生器、明器都要有,士大夫及以下的人,生前的禮器和生器都不能帶走,只能現做明器。因此,從青銅器的不同種類、用途,可以嚴格的劃分出人的三六九等,是商周禮儀最直接的物化象征,也被看成一種禮儀文明。 孟子曾說,“唯名與器不假人”。名是名字,器則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為即使到了漢代,人們依然崇尚青銅器,青銅器依然是貴族的奢侈品,是輝煌身份的象征,不是一般人能用的。據傳 “漢武帝元鼎年號”來歷就和當時發現的一口特別貴重的鼎有關,漢武帝覺得巨鼎寓意祥瑞,因此改了年號。統治者對青銅器的崇尚膜拜可見一斑。 記者:中國青銅器的特殊性是如何表現的? 丁孟:其實每個早期人類文明古國都經歷了青銅時代,但中國青銅時代有幾個特征是其他文明古國不曾具備的。 首先,中國的青銅時代伴隨著早期國家的確定而出現,它一出現就是政權的象征,在其他文明古國,青銅可能主要用來生產工具、兵器,但中國的青銅除了有以上用途外,很大一部分還用來鑄造禮器。古語云“藏禮于器”,便是商周逐漸形成的禮樂制度,青銅器是服務于政權的直接物化形式。早期的中國崇尚“以禮治國”,并將其貫穿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史,成為中國政治統治的一種藝術。“以禮治國”的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禮,周禮的完善形式涉及到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有嚴格的規范,又影響了后面的幾千年。“周禮”的最直接代表即是青銅器,青銅器對中國禮儀的影響是巨大的,而這點是其他古國不曾有過的。 其次,中國青銅器上有文字,國外的則沒有。中國古人喜歡將有很多有寓意的故事或事件記錄下來,他們覺得最安全的保存方式就是刻在青銅器上。因此現在這些器物上的文字,對今人考證歷史是一項很重要的依據。 再者,中國的青銅器不僅追求精美程度,還很講究多元化,雖然整個文化以中原為核心,但是對周邊文化常有涉及。殷商時期的青銅器很講求多元化。青銅器金銀幣第3組中選用的青銅器就涉及了中原文化以外、但跟中原關系很密切的方國或部族的兩件青銅器。如果說第2組中的婦好體現的是中原傳統、王室文化,那么第3組各器物的共同特征就是發達的青銅文化的多元密集交流。我們也因此可以看到,青銅器上到處都是信息,不同的地域性、不同的器類,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 記者:不同時期的青銅器,其風格是如何演變的?說明了怎樣的時代性格? 丁孟:一個時代的鑄造工藝、對藝術的再現等,很大程度上跟統治者的思維方式有關。周朝統治之初,很多商代的工匠被周朝的統治者直接帶到了關中,因此周早期的青銅器受到商的影響很大,西周還有一段跟商代并行的文化,但到后期卻越來越明顯地分化開來。 記者:青銅器上的紋飾繁多,不同的紋飾分別有什么特點?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丁孟:青銅器上出現最多的一個元素是獸面紋。獸面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饕餮紋、夔(kuí)紋、龍紋,其余叫不出名字的全部統稱為獸面紋。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兩個夔紋組合在一起是獸面紋,分開是夔紋。這些紋飾根據自身的含義,出現在不同的場合,比如龍紋、蛙紋、魚紋象征水,一般都在盤子里;而大象的圖案在商晚期和周朝的青銅器上經常出現,因為據古書記載,那時大象的活動非常頻繁。虎紋 、鹿紋、鱷魚紋(其實現在大多人都認可,追溯最早的龍的前身就是鱷魚)是比較少見甚至罕見的紋飾,在第3組的幾個器物上也分別有所表現。后母戊鼎上的“虎食人首紋”則比較特別,它象征一種特殊的祭奠形式,也代表著恐嚇外族的意思。獸面紋出現在器物上部,是商時期的特點。到了周朝,獸面紋就到了器物下部,變成了附屬紋飾。 記者:青銅器上什么時候開始出現文字?有無銘文的區別是什么? 所以青銅器有沒有銘文,跟青銅器的功能有關系,跟青銅器主人的層級也有關系。 記者:后母戊鼎原來稱“司母戊方鼎”,名稱中的“司”是什么意思? 記者:在我國的法定貨幣上雕刻青銅器的圖案,有何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