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亞運會,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與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一有北方之粗獷,一有南方之婉約,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相隔20年發行的這兩組“亞運會”金銀幣。1989年問世的“北京亞運會(1)”之1金4銀5枚紀念幣,男子力量型為主,如“足球”、“羽毛球”、“自行車”,兩枚女子運動,“跳水”和“彩帶操”,設計上也偏重“力”的展現。“廣州亞運會(1)”之1金1銀兩枚紀念幣,設計上則更重視“柔”的展現。這種“柔”,是技巧,是思辨,是第16屆亞洲運動會“激情盛會 和諧亞洲”理念的一種傳達。

相比之下,筆者更喜歡“廣州亞運會(1)”的銀幣設計,柔美流暢,動感十足。畫面以3位女運動員為主體,一是百米沖刺的最后瞬間,纏繞的飄帶,前傾的身體,是速度的爆發,力量的爆發,信念的爆發;一是越過橫桿剎那凝固,無缺的技術,騰空的輕柔,是運動的超越,自我的超越,理想的超越;一是高臺落水的時空定格,輕盈的身軀,完美的動作,是技巧的展現,是膽量的展現,是水平的展現。一是向前的“沖刺”,一是向上的“騰空”,一是向下的“落體”,三者構成半圓的亞運之環,第16屆亞運會的宗旨,“弘揚奧林匹克和亞運精神,促進亞洲各國(地區)的團結、友誼和交流,致力于構建和諧亞洲”,在這充滿活力的圓環之中,流溢生彩。主辦城市廣州,有三大目標,其中之一,是“加快廣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進程,促進廣州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一步提升廣州的綜合競爭力、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銀幣“廣州亞運會(1)”的背圖設計,是不是也出自“競爭力”、“知名度”、“影響力”這個思路呢?

“廣州亞運會(1)”金幣的背面圖案,有動靜兩大組合,動的是第16屆亞洲運動會吉祥物“樂羊羊”,靜的是環金幣而繞的亞運會田徑賽場跑道。看似簡單的組合,其實是動與靜更深層次的交織體,動中隱含靜的信息,靜中囊括動的元素。第16屆亞運會吉祥物,是以廣州五羊為原型的,它體現了東道國、主辦城市的歷史底蘊、精神風貌和文化魅力。幣面上5只可愛的吉祥物,以高大帥氣、陽光自信的“樂洋洋”為中心,在奧運五環中,它取稻穗之色的金黃,象征豐收,表達喜悅,也與主辦城市簡稱“穗城”而吻合。圍繞“樂洋洋”而動的,“阿祥”英俊瀟灑,真誠勇敢;“阿和”樸實謙遜,沉著堅定;“阿如”美麗時尚,聰穎熱情;“阿意”俏皮可愛,活潑開朗。動中有靜,這個靜,是東道主城市對和諧亞運的期待,對和諧亞洲的期待。與之相對,亞運田徑賽場的金色跑道,卻風云變幻,暗藏群雄爭霸之生氣。第16屆亞運會,除28項奧運會比賽項目外,另有包括新增圍棋、武術、龍舟、藤球、板球等在內14項非奧運會項目的正式比賽項目。靜中生動,這個動,是技術的競爭,是力量的競爭,也是友誼的競爭。如歌曲《廣州之約》所唱,“跨越時空的極限,用愛點燃圣火永不熄滅。廣州之約,感動世界,讓所有的心都在此刻把未來連接。”
“廣州亞運會(1)”金銀紀念幣的正面圖案一致,上為國名,下為年號,正中是是廣州亞運會會徽。看似簡單、簡潔,卻有其鮮明而獨特的意味。本屆亞運會會徽,外形輪廓,是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它以柔美上升的線條構建,既有抽象的色彩,又有具象的實體。尤其在或金或銀的材質上表現,象征亞運圣火熊熊不滅,象征亞運精神代代相傳。與背面圖案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會徽圖案為彩色印制,會徽構成6大元素:太陽、4條跑道、五羊標志、跑道和五羊結合形成燃燒的火炬、第16屆亞運會的英文、亞運會舉辦地和舉辦時間的英文,通過色彩的變化,突出地表現了出來。金幣之上,會徽有運動之力的強壯與厚實;銀幣之上,會徽有鮮艷之彩的靈動與飄逸。
從1990到2010,從北京到廣州,兩座城市通過亞運會平臺,展示出城市獨特魅力。中國人民銀行時隔20年推出的“亞運會”金銀幣,應該說,既是亞洲競技體育的傳承,也是中國金幣藝術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