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幣在線(www.ccbczpx.com)特派記者殷敏廣州報道: 由中國錢幣學會主辦、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和廣東省集幣協會承辦的中國近代機制幣學術研討會2010年9月27日在廣州隆重舉行。中國錢幣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黃錫全、《中國錢幣》編輯部主任高聰明、中國錢幣博物館開發服務部主任公柏青、廣東省錢幣學會理事長周一凡,廣東省錢幣學會秘書長王赤宇,上海造幣有限公司錢幣研究會副秘書長張躍群,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集幣協會會長甄偉鋼等,以及來自各省市的錢幣學會主要負責人,與近60位來自全國各地錢幣學會的代表、學術界知名專家等一同參加了本次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由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王永生主持。
參加中國近代機制幣學術研討會的領導與代表合影留念
黃錫全等領導出席中國近代機制幣學術研討會
中國近代機制幣學術研討會現場一睹中國近代機制幣學術研討會在穗舉行 據悉,中國近代機制幣學術研討會為期共2天,連續舉辦了3場學術研討,分別由河北師范大學的戴建兵教授、上海博物館周祥研究員與山東省錢幣學會副理事長賀傳芬、《中國錢幣》編輯部主任高聰明主持。來自全國各地的26位錢幣界知名專家、學者們宣讀的“從武昌造幣廠檔案看機制幣研究的深入”、“黑龍江鑄行銀元考”、“美國NGC鑒定評級在中國機制幣收藏與投資中的作用”、“機制幣:白銀貨幣化的結果”、“淺談機制幣研究中的資料收集與利用問題”、“民國時期機制幣的造假與反假”等一系列經典的研究心得與論文,受到了與會代表們的一致好評。
安徽省錢幣學會柯昌建演講的主題是:對戳印“蘇維埃”袁頭機制銀幣的探討 中國錢幣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黃錫全在中國近代機制幣學術研討會臨結束之前做重要發言。黃錫全指出:這次研討會開得很成功,研討的內容范圍較廣,氣氛也非常熱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中國錢幣學會將把本次研討會提交的論文進行整理后,以《中國錢幣》增刊的形式出版。黃錫全強調:1)代表們提交的論文一定要嚴謹,對各種論點和論據,都要旁征博引,有出處。2)盡管中國近代機制幣學術研討會結束了,但關于中國近代機制幣的學術研究可以繼續進行下去。3)今后如有有機會的話,中國錢幣學會會再次牽頭舉辦這樣形式的學術研討會。4) 中國近代機制幣學術研討會的成功舉辦,對于進一步提高中國近代機制幣地位與影響,促進中國近代機制幣的學術研究持續走向深入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黃錫全指出:中國近代機制幣在中國貨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由方孔圓錢演變到無孔圓錢的一個重要的關鍵時刻,更是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重要依據。 附: 3場中國近代機制幣學術研討會議程、演講嘉賓及題目 27日上午9:45-11:30 主持人:戴建兵(河北示范大學) 發言人及題目: 戴建兵(河北師范大學):從武昌造幣廠檔案看機制幣研究的深入 周祥(上海博物館):黑龍江鑄行銀元考 甄偉鋼(廣東省集幣協會):美國NGC鑒定評級在中國機制幣收藏與投資中的作用 金廣鳳(吉林省錢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機制銀元的濫觴――吉林廠平銀元 劉敬揚(福州大學):清末福建機制銀元述略 曾詠霞(成都博物館):成都邛崍出土窖藏銀元的研究 周邁克:中國近代機制幣精品鑒賞 張躍群(上海造幣博物館):上海造幣廠掀開近代造幣新的篇章 27日下午下午2:30-6:00 主持人:周祥 發言人及題目: 段洪剛(湖北省錢幣學會):淺談機制幣研究中的資料收集與利用問題 白秦川(河南省錢幣學會):對清末錢幣形制改革的認識――從彭信威先生的評價談起 王永生(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機制幣:白銀貨幣化的結果 蔡杰華(新疆錢幣學會):新疆造光緒銀元及光緒金元探秘 柯昌建(安徽省錢幣學會):對戳印“蘇維埃”袁頭機制銀幣的探討 李建清(福建凱龍房地產公司):福建省鑄機制制錢問題的探討 許懷林:近代機制幣上的時代烙印-以“大漢銅幣”為例的分析 張或定(湖北錢幣學會):湖北銀元局新廠、湖北銅幣局及湖北銀元局始造當十銅元考 薛學政(山西省錢幣學會):清末江南省造光緒元寶十文銅元版別探討 鄒志諒(蘇州市錢幣學會):清代銅元鋼模映射的歷史信息 曹源(甘肅錢幣學會):甘肅銅元研究 邵明志(威海市錢幣學會):中國近代私版銅元考 李慶鎖(菏澤市錢幣學會):從機制銅幣的鑄行談清末至民國幣制及其影響 28日上午8:30-10:00 主持人:高聰明 發言人及題目: 祁兵(廣西錢幣學會):論開創中國機制制錢新紀元的小額銅幣 何康民(中國人民銀行漢中市中心支行):陜西銅元研究 蘇瑞光(廣東省錢幣學會):略論敢為人先的廣東近代機制幣 黨順民(西安市錢幣學會):民國時期機制幣的造假與反假 馬剛(大連市錢幣學會):近代機制幣防偽措施及對現代貨幣防偽的啟示成都博物館曾詠霞演講的主題是:成都邛崍出土窖藏銀元的研究福建凱龍房地產公司李建清演講的主題是:福建省鑄機制制錢問題的探討福州大學劉敬揚演講的主題是:清末福建機制銀元述略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集幣協會會長甄偉鋼就:美國ngc鑒定評級在中國機制幣收藏與投資中的作用的主題做演講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集幣協會會長甄偉鋼致辭
美國NGC鑒定評級在中國機制幣收藏與投資中的作用 甄偉鋼 一、中國機制幣的收藏投資市場狀況 我國機制幣最早出現在清朝咸豐年間,當年的上海道委托上海縣的錢商王永盛,用機器壓鑄印有“上海縣號商王永盛”字樣的銀餅。隨后,在光緒年間由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創辦了廣東錢局,鑄造了光緒元寶銀元。這種銀元因背面鑄有蟠龍,俗稱“龍洋”,“龍洋”先后鑄造了三個版,并成為晚清銀元的規范幣型,被定為標準幣。它的出現是鑄幣史上一次“革命”,它從根本上改變了晚清以前的貨幣制度。在統一貨幣流通的關系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民國時期的機制幣又以“袁大頭”、“孫小頭”、“船洋”等三種銀元為代表。直到1949年,傳統鑄錢法宣告退出歷史舞臺的那一刻止,近代機制幣已經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銀行掌管貨幣的鑄造與發行,最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鑄造金屬輔幣流通幣,1979年和1984年相繼發行了分別用貴金屬、銅、鎳等材料制成的金銀紀念幣與流通紀念幣。 在中國機制幣的收藏和投資市場方面,上世紀八十年代,理查德等人在香港,組織錢幣會議和拍賣活動,使大量中國近代珍稀錢幣從國外回流。中國買家開始出現并迅速成長,一些非常罕見、極其難尋的錢幣被中國買家拍下。在1991年古德曼的拍賣會上,中國買家占據了主體。在這場拍賣會上,實現了中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