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見證宛西自治 |
發布日期:12-08-17 08:37:5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www.ccbczpx.com 作者:張春嶺 |
近日,筆者在古玩店見到一枚宛西自治政府制造的銀幣。該銀幣正面為“宛西地方自治政府制銀元”,背面為“當一元”。這枚銀幣雖然做工略顯粗糙,但包漿自然,不可能是現代人做的贗品。遍查各種資料,不見有記載者,其珍罕可想而知。雖因店主索價甚昂而未能購買,但卻引發了我對宛西自治的興趣。
宛西自治(1930年--1943年),又稱“宛西地方自治”。 當年,土匪猖獗,民不聊生,宛西各縣的地方精英包括鎮平的彭禹廷、內鄉(含今西峽縣)的別廷芳、鄧縣的寧洗古、淅川的陳重華,“內為良心所驅迫,外受民眾之請求”,挺身而出,憑借民間自發的武裝從應付土匪開始撥亂求治。1930年9月27日,他們齊集內鄉楊集舉行會議,成立自治指導委員會,制定了“十條公約”和“五不法則”,明確了自治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目標,以及“三自”方針。為了解決宛西一亂二窮的社會問題。他們組織地方武裝,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為了融資籌措資金,宛西四縣均設有獨立的金融機構,自成一體,印發紙幣強制流通。民國22年鎮平縣自行印刷銀元紙票,面額每張1元,同時還印制銅元紙票10萬串。民國22年鄧縣厚坡區區長譚志亭印發約100萬元紙幣,在鄧縣西部和內鄉縣西南部流通,鄧縣民團營長張全甫也同一時期私自發行紙幣20萬元。民國31年鄧縣又印制票面為5元的流通券110萬元,強令縣農民借貸所發行全縣。淅川曾于民國20年秋通過淅川縣農民借貸所發行地方票銅元券。 ![]() 宛西自治時期影響最大的人物是別廷芳。別廷芳(1883~1940),字香齋,西峽縣陽城鄉張堂村人。宛西自治首領,歷任內鄉縣民團第二團團長、宛屬十三縣聯防司令、河南省第六區抗戰自衛團司令等職。而宛西自治錢幣發行時間最長、流通范圍最廣的也是“老別票”。老別發行的“內鄉縣地方金融流通券”,有1928年發行的二十文、一百文、五百文、一串文等面值;1932年發行的以一元為單位的“內鄉縣金融流通券”,圖案正面為公雞,時稱“公雞票”;1934年,又發行了面額為五元、十元的銀元券,正面圖案印有別廷芳頭像,俗稱“老別票”。因“公雞票”流行時間長,流通區域廣,因此成為“宛西紙幣”的代稱。 宛西自治紙幣 ![]() 宛西自治紙幣 ![]() 筆者與宛西相距甚近,從小就沒少聽到老別的故事。民間傳說他執法不徇私情,堅定實施苛政政策。凡違反別氏政令者,輕則棍責,重則槍殺。宛西盛產西瓜,因偷瓜者多,瓜農苦不堪言,別廷芳乃布告四方“偷瓜者死”。一日,他的女婿途中口渴,就在附近瓜田內取一西瓜吃了。別廷芳知道后,立即命令衛兵,把女婿拉出去槍斃。他的女兒抱住父親,嚎啕大哭,為丈夫求情,并訴說,如果丈夫被殺,女兒終身靠誰呢?他把女兒推開說:“槍斃了他,有我養你一輩子!”最后真的將女婿槍決了。 還有一次,別廷芳巡查時發現一個小孩鬼鬼祟祟的拿著幾個玉米穗從地里跑出來,隨問旁邊老農,得知這不是小孩家的地,當即怒斥小孩:小時都這樣,長大了還不是大盜!隨之槍斃。由于別氏信奉“治亂世用重典”這個政治信條,致使內鄉縣社會秩序井然有序,路不拾遺,夜不守戶。 有趣的是,中國社科院楊鐮研究員,在南陽研究絲綢之路源頭時,發現南陽有“別”姓,而他的研究表明,“別”姓來自西域,他發現南陽“別”姓的因緣,正是一件有關別廷芳的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