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貴金屬幣市場分析報告(2014)》(趙燕生編著,西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以下簡稱《報告》)是中國金幣市場有史以來第一份具有專業內涵的分析報告,也是目前關于中國金幣市場唯一的一份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有料的分析報告,更是中國金幣市場越來越需要的分析報告!
其書其人
評述《報告》,就不能不先提及它的作者趙燕生先生。筆者所認識了解的趙先生,在對中國金幣文化及其市場的關注和傾注的心血上,是一位難得的值得敬佩的人士!這不僅緣于他對中國金幣市場的研究奉獻,更緣于他是對中國金幣市場有著相對全面深入了解和探究的資深人士。在中國金幣誕生伊始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趙先生就曾任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轄屬的中國造幣管理部門。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又曾擔任中國金幣總公司轄屬的負責面向海外營銷的香港長城硬幣投資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直接在有著國際視野的中國金幣市場一線平臺上駕馭營銷中國金幣。及至退休之后和一直以來,他都依然在密切深入錢幣市場和積極關注中國金幣市場的方方面面。
站在系統專業的角度來看,他兼具官方、企業和行業的背景合成,而其對金幣產業、研究和應用的職業履歷背景正構成了他開展金幣市場研究并能有所建樹的良好基礎,再加上他的謙遜和對具有高校背景的相關理論研發人士以及中國金幣市場其它諸多有識之士的兼聽,諸多的機緣和努力,使他承擔了當前近乎具有使命性的一種工作。而現實中,有多少日日夜夜,他都在于無聲處毅然前行,甚至在一些病痛折磨中堅忍地做著比不退休的在職者還認真的研究。正是這種基于良好基礎條件的執著追求和不懈探索,水到渠成的結果就是讀者們所能看到的《報告》的誕生。
第一份專業分析報告
筆者說《報告》是中國金幣市場有史以來第一份具有專業內涵的分析報告,這是因為中國金幣從1979年誕生至今,已然走過了36個風雨春秋,而在這逾1/3世紀的時間里,一直都沒有一份能更好地用數據統計來說話的分析報告。趙先生編著的《報告》填補了這項空白。其實《報告》最早的前身是趙先生2012年出版的《中國現代貴金屬幣市場分析》,繼之趙先生開始連續每年出版新的分析報告,而該《報告》是在承接前期版本的基礎上又有新的數據統計分析和內容的新報告。作為一份事述中國金幣市場的分析報告,《報告》建構了專用的數學模型,以專業的數理統計對中國金幣開展了多方位的統計分析,得出了頗具說服力和參考價值的基本結論,這是其成為具有專業內涵的分析報告的關鍵所在!
面對日趨多元復合發展的中國金幣市場及其琳瑯滿目的品種,超越往常淺層次的各類描述以盡可能可靠全面詳實的數據展開數據統計,進而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數理統計分析,這本身使得事關中國金幣市場的研究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以基于數據的事實說話的《報告》讓中國金幣市場有了堅實依據。第一份這樣的分析報告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值得全市場重視,加之《報告》本身與時俱進的年度更新,這就更使得其具有了較大的現實意義。
唯一一份越來越有料的分析報告
筆者說《報告》是中國金幣市場唯一的一份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有料的分析報告,這是基于其內容而言的。《報告》在承接前期報告的基礎上,按照年度市場總體運行狀況分析、年度大盤發行增量市場運行狀況分析、年度大盤發行存量市場運行狀況分析、當前市場關注的主要熱點及分析、市場分析總結及發展對策研究和新年度市場發展展望等六大部分的架構為思路展開敘述,還增加了年度市場大事記,并在書尾對名詞解釋及定義和市場信息分析系統做了相關說明,同時附上了大量的數據詳實的表格以備參考。
《報告》里有越來越有深度的評論,這完全可以從分析報告各年度版的各個部分的比較中得出,從2013年發表的《報告(2012)》到2015年發表的《報告(2014)》,報告最重要的模型統計數據逐步趨向全面深入,有了年度報告的橫向比較之后,認識自然也就愈發深入深刻。比如關于大盤的相關數據統計和比較分析,給研判市場大盤走勢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客觀參考依據,也證明了基于相對全面詳實數據研究的數理統計分析是客觀實證的;而在具有動態統計分析的板塊及其品種的認識上,《報告》也提供了研判投資收藏選擇的重要數據參考。
《報告》的深度除了這些具有定量意義的數據深入外,還能在“當前市場關注的熱點及分析”和“市場分析總結及發展對策研究”等內容里找到佐證。比如熱點分析中關于投資幣的市場發展認識,就是在前期報告的基礎上較為充分地認識了中國金幣市場發展的內在價值規律和發展規律上所生成的具有把握矛盾分析的深刻見解,也可以說是應該成為引領中國金幣產業和中國金幣文化發展的先見之明與指導意見。再比如其關于電子交易平臺、錢幣評級和金幣拍賣等市場發展的分析,尤其值得金幣市場各類專業人士重視和參考。
《報告》里關于“市場分析總結及發展對策研究”的部分其深度直接觸及中國金幣市場的生態邏輯和頂層設計,其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足以引起全行業關注。
越來越有深度和越來越有料的《報告》公開出版,可以說是對中國金幣市場發展的貢獻。因為《報告》可以成為行業人士和集藏人士的重要參考,由此也可以成為引領市場發展的先導。相信《報告》本身的深度有料也將能成為其進一步優化完善的動力,為《報告》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和進步到新的目標提供支撐。
一份越來越需要的分析報告
通過《報告》的第一、唯一和深度、有料,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份中國金幣市場所需要的報告,而事實上它還是中國金幣市場越來越需要的一份分析報告。
首先,這是對中國金幣市場認識的需要。認識中國金幣市場,需要方法,需要工具,需要參考,并不是所有關于中國金幣及其市場的東西都是科學的方法、合適的工具或可靠的參考,而《報告》以其方法、工具和內容可以為認識中國金幣提供有益的參考,而且,這種認識的需要可以滿足從市場一線人士到行業發展職能人士等多層次多方位的需求。
其次,這是對中國金幣市場實踐的需要。無論是集藏人士的投資收藏實踐,還是行業人士的營銷運營實踐,乃至金幣市場相關人士的其它相關實踐,《報告》都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特別是對致力于中國金幣行業發展和自身集藏發展的人士,《報告》將會日益凸顯它的意義。
最后,這是中國金幣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報告》近期內已然成為了中國金幣文化的一個小亮點,已悄然地引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注目,并且,慢慢地在被傳播中得到了相當的認可。中國金幣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這樣的分析報告來為自己照鏡子,為自己度量,為自己把脈,甚至也需要這樣的分析報告來為自己指路。相信隨著它的完善與發展,它既能越來越成為金幣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也能越來越閃耀出其獨特的光彩。
“謹果勤成有天工,春風化雨水向東”。作為當前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事關中國金幣市場的深度分析報告,筆者對它的繼續前行和進一步的優化完善充滿了深切的期待和衷心的祝愿!(作者:蓋祥震)
(此文刊載于2015年5月22日《金融時報》“錢幣收藏”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