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金幣急需解決的品牌問題(李瑾) |
中國金幣消費,不為衣食住行,不為柴米油鹽,更傾向于純粹的精神慰籍和心靈寄托,是生活詩意化的一個動作。收藏錢幣,究其本質,是一種行為藝術――一個有著歷史淵源的行為藝術。與所有藝術一樣,同屬于現實的修飾品而非必需品。方寸之間,上下五千年,天地無限廣袤,對于收藏者來說,那是另一個與現實若即若離,直達心靈深處的時間空間。既然中國金幣消費有那么多非理性的因素,那么中國金幣品牌的表達,應該有更多感性的、藝術的、人文的、精神的內容、符號與手段。中國金幣的品牌表達,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中國金幣的品牌核心價值的解釋。而目前國內中國金幣的品牌表達,存在某些過于具象的形象語言,意境直白,內涵單薄。或者單純停留在貴金屬工藝的層面上,扼殺了金幣消費應有的超物質的氛圍,坦言之,中國金幣如果沒有了情緒的環境,只剩下含量多少成分多少的金塊銀塊,頓失其本該具有的韻味感和文化感;有些雖然也強調文化感和歷史感,但在傳播過程中過于千人一面,“深厚的文化內涵”“極富收藏性和投資性”等等都是最常見的宣傳詞匯,蒼白無力,無法引起消費者的內心共鳴。 品牌無非追求兩個字:品與質。品即氣質、格調;質包括中國金幣實體的品質,也包涵品牌內涵的品質。然而當下中國金幣的品牌還沒有建立明確清晰、表達有力的品牌內涵,也沒有統一的精神化品牌符號。中國金幣總公司作為中國金幣行業的管理部門,顯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品牌建設被提升到了關系企業發展的重要地位,專業從事中國金幣的文化經營,中國金幣品牌建設工程路漫漫其修遠兮。 問題之二:品牌形象要與時俱進 目前中國金幣的品牌形象,還是顯得相對陳舊,缺乏時代的氣息。無論是包裝設計、品牌口號、宣傳形式,都帶著沉重的傳統枷鎖。當然這與中國錢幣文化的傳統性有關,但內涵的傳統性并不意味著品牌形象的陳舊,文化傳承歷史是沒錯的,但承擔傳播功能的語言和行為應該要與時俱進,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趨勢;包括中國金幣在傳播推廣過程中采用的品牌語言,似乎更適合中老年人的口味,過于端著,還有部分口號過于強調形式主義和模式化套路化,沒有對品牌內涵進入深入挖掘和個性化演繹,更沒有考慮到當下的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能不能接受和喜歡這樣的訴求方式。現代的金幣市場早就已經不是停留在北京、上海、廣東市場攤販化經營的時期,要以開放的胸懷和與時俱進的意識包容更多的高端消費者、社會精英型消費者、年輕消費者。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在于中國金幣的包裝設計相對土氣,要留住年輕一代消費者談何容易,他們更注重包裝設計、品牌形象這些感性的品牌因素,我們不能再固步自封,以為老子天下第一,要求集藏人永遠地忠誠,而自己在品牌形象、品牌品質和品牌建樹方面無所作為。當然,中國金幣企業在這方面已經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希望這樣的探索工作要繼續深入,跟得上時代的需求。 問題之三:克服技術惰性 時代在進步,消費者對于中國金幣的要求當然也會越來越高,而且文化消費的對象越來越多,中國金幣面對的市場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但近幾年中國金幣在技術上的進化似乎比較緩慢,90年代的彩色幣、全息激光幣等新技術均成為激發市場熱情的引火索,但這幾年除了題材越來越花俏,在技術方面的創新似乎并沒有呈現蓬勃之勢,至少我們的宣傳部門對于中國金幣的產品研發、產品進步方面用墨過少,使得技術或許是創新了,但消費者對此感觸不深。品牌與產品并不是決裂的兩個概念,品牌就是廣義的產品,產品是品牌最實質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任何一個產業、任何一個品牌、任何一個產品要征服消費者,最終依賴的還是技術或說產品本身。市場是在蓬勃壯大,影響力大了,金幣企業的日子也好過了,但居安思危需要時刻擺在心里,放在頭上,只有不斷地謀求技術創新和改革,并且及時把信息傳遞給終端消費者,中國金幣的品牌形象才能真正擁有長久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