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貴金屬幣(章)的鑄造與發(fā)行(一) |
此后,各省群起效尤,競相設(shè)廠鼓鑄。其時,輿論認(rèn)為自鑄銀圓可免銀兩解庫出入之弊,調(diào)劑銀之不足,可收利權(quán),裕國利民,部分清廷官員亦以其為解決財政困難之救急良策。大利所在,故不待清廷下令推廣,即已迅速在全國展開。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已有天津、廣東、湖北、北洋、江南、新疆、安徽、湖南、奉天、吉林、黑龍江、福建、云南等十余個省區(qū)設(shè)廠鑄幣,并在不斷增設(shè)中。由于各省各自為政,錢法混亂,導(dǎo)致所鑄銀幣成色重量不一,且鐫以省名,互相抵制,流通不暢。 面對全國競鑄銀圓熱潮,清廷力圖將鑄幣權(quán)收歸中央,獨占鑄幣盈利。遂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下令除廣東、湖北兩局外,其余造幣廠全部裁撤,遭到地方勢力強(qiáng)烈反對。同年,在北京籌辦“京局”(即中央造幣廠),擬鑄“庚子京局制造光緒元寶銀幣”。該廠次年毀于八國聯(lián)軍入侵。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又建天津戶部造幣總廠,并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頒布“整頓圓法酌定章程”,欲鑄大清金幣、大清銀幣、大清銅幣通行天下,以求統(tǒng)一貨幣鑄行權(quán),未果。后曾酌留江南、北洋、湖北、廣東四處分廠,并令各省造幣廠停止擴(kuò)充,統(tǒng)一更名為某省戶部造幣分廠,所用幣模均由總廠提供,亦不能如愿。與此同時,清廷內(nèi)部圍繞銀圓以“兩”為單位抑或以“元”為單位展開激烈論爭,堅持“兩單位”者依托慈禧太后為首之后黨,贊同“元單位”者以擁護(hù)光緒帝變法維新為號召,由是,“元、兩之爭”遂成封建保守勢力與新興維新變法勢力間權(quán)力斗爭之一方面,兩派針鋒相對,論爭愈演愈烈。此即史載之“兩、元之爭”。自光緒三十年(1904年)年始,湖北、廣東率先試鑄重庫平一兩銀幣,天津戶部造幣總廠亦相繼試鑄“戶部光緒元寶庫平—兩”,“丙牛‘中字’字大清銀幣一兩”等,均不能行。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又令戶部造幣總廠收鑄重庫平七錢二分銀幣,遂有“丁未大清銀幣”,為大清銀行發(fā)行紙幣籌備兌換基金所鑄之“造幣總廠光緒元寶”等面世。 至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贊同“元單位”一派終占上風(fēng)。是年四月,清廷公布“幣制則例”,規(guī)定“中國國幣單位,著即定名曰圓,暫就銀為本位,以一元為主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另以五分、二角五分、一角三種銀幣,及五分鎳幣,二分、一分、五厘、—厘四種銅幣為鋪幣。元角分厘各以十進(jìn),永為定價,不得任意低昂”。造幣總廠按此條例先后鑄行“宣統(tǒng)年造大清銀幣”及“宣統(tǒng)三年大清銀幣”等。未久,辛亥革命爆發(fā),所有銀幣成品均提交軍餉,流通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