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進行時》:如何在世博會期間展示獨有的中國文化 |
發布日期:09-02-02 08:53:1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個問題,就是不同年齡層的人,他過年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尤其中老年人更盼望以前的那種過年方式,但是我想我們也要有個發展的態勢來看社會,就是體味今年的年味,去體味現在的節日氛圍。我去過世界很多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它的文化特點。但我同時又發現,每個國家的風俗,它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變化著,也在發展著。
主持人:有的留下來了,有的就是自然的消退了。
何承偉:對。你到一個國家去的時候,它給你展現這個國家的文化精華,因為我們今天談的是在世博背景下來展示中國的文化,它往往展示的文化是什么呢?就是今天你這個國家文化的表現形式是什么,我們怎么強化它。我覺得中國人,尤其是上海人,在舉辦世博會之前,應該把這個題目議論得透一點,你不能不認識今天的文化的特點。好比說我去過阿根廷,阿根廷有一個文化現象特別突出,就是探戈。這個舞蹈原始階段也許是街舞,是街頭的一種舞蹈,但它現在就不是這樣一種,發展到今天就變成一種比較高尚的演出性的東西。很多外賓到了那里,他就讓你到現代的地方去看探戈,這跟你以前看到的就不一樣。我想在世博期間,中國人,尤其上海這個地區,會經歷端午、中秋、國慶……
主持人:重陽。
何承偉:對,重陽。我想既有傳統的節日,又有建國以后的國慶這樣現代的節日。所以我們上海人好像面臨一個題目,就是這些節日怎么體現傳統的,又是包含著今天現代的,把兩者結合起來,然后張揚里面好的元素,強化一種元素,我想還是蠻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可能在展示之前,先要梳理我們在這些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當中留下來的一些獨特的文化的特點。就是我給你展示的,其實是現在存在的,而且可能是經歷過這么多年的發展、變化,保留下來了,然后又經歷了什么樣的一種變革,等等。而不是說我特意地把以前的,但是現在民間當中已經失去基礎的給展示出來。這可能也是變味了。
何承偉:對,這就是不能拿一種假的民俗來展現給人家,你自己中國人都不了解的,你展現給老外看,他肯定更不清楚了,我想這沒什么意思。真正要展現的強化,是今天我們的文化是什么。像我們這樣五六十歲的人,在中國過年,遇到過年的變化是最大的,是吧?
主持人:是。所以說,有很多老年朋友都覺得年味淡了,它和以前的來相比,味其實是變了。
何承偉:變得真大。你看我們小時候盼的過年就是穿一件新衣服,有東西吃;我們長身體的時候,又碰到了自然災害,那個時候過年對物質的追求,那就更渴望了;在文革中間,我們盼過年不敢亂盼,那個時候很多習俗根本就沒有了,只能過精神年了;粉碎四人幫,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物質慢慢豐富了,我們傳統的習俗好像又受到一些影響,但是過年這兩個字沒有忘記,過年尤其是團聚、相聚、交流沒有忘記,所以只是一種表現形式的不一樣。
主持人:不論是怎么來拜年,我這個年還是要拜的?
何承偉:對。所以我想通過這樣一種節目,把我們過年的味道提煉出來,讓全社會來尊重它。就像剛才兩位老年朋友講的,他們盼望的就是團聚、熱鬧、湊在一起交流。那么作為兒輩們,怎么尊重老年人的這種習俗,你在這幾天就陪他一起聊幾天吧。我覺得這是很要緊的一件事。不是說你平時360幾天都很忙很忙,你這幾天就陪他幾天,讓他感受一下過年吧。我想,每家每戶都不一樣,但是從整個社會來說,這種情感沒有斷,這種交流更濃烈。我們說為什么幾億人在奔碼頭、趕機場,坐船、坐火車,坐飛機?盼的就是在大年三十前,回去看看自己的父母。所以我們做父輩的,也要感謝、珍惜兒孫們的這番孝心;作為兒子、小輩來說,也要張揚這樣一種情感交流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