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風雨后(大龍) |
發布日期:04-01-29 11:06: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作者:大龍
相約風雨后
冬至,在不經意中走來。
在經歷了風和雨、霜和雪之后,人們似乎已經對冬天的寒冷失去了感覺,甚至多多少少有了一絲麻木,熟識了曾經的嚴寒,甚至是痛苦的折磨,而忘記了冬至之后隱隱透漏出的春天的氣息。
曾經的風雨,郵人曾經的飽嘗辛酸、倍受煎熬:從56.7萬《無齒桂花》的1300元到20萬《中秋節加字》的不足50元,從1626萬《千手觀音》的70元到1290萬《大足石刻》的不足4元,從166萬《兌獎蛇》小版的300多元到80萬《羊》小版的不足20元。等等,等等。
2003年12月22日,一紙《關于國內包裹納費方式等問題的通知》,為寒冷已久的郵市吹來一股強勁的暖風;2004年1月5日,曾經帶給人們夢想般神話的《猴王》,將它的三世子孫降臨人間。一時間,《神舟五號》滿載著人們對郵市的美好夢想《抗擊非典》,《猴》小版、《猴》大版、《贈送猴》小版歡呼雀躍,《艾滋病》小版、《青銅器》小版、《毛澤東》小版奮起直追,《南水北調》在《激流勇進》中綻放《百合花》。郵市上下,南盧工,北馬甸,呈現出一派歡歌笑語。
盡管現在各個媒體上一片看好之聲,我們卻還不能一廂情愿地武斷將要面臨的是一次什么樣的行情。畢竟這個市場的變數太多。但種種跡象表明,一輪郵市行情已經確立。至于行情的力度如何?還是那句老話:行情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與一位神交已久的郵友聊天,說到《關于國內包裹納費方式等問題的通知》:郵政出臺這樣的政策,其目的是什么?是要讓人們都去寄包裹嗎?不是。那是要改變市場當前的被動局面。試想,“郵寄包裹可以貼用郵票”,本來就可以,沒有必要出臺文件。現在專門出臺這個文件,就是要讓郵票的市價上升,這樣還會有人去把面值以上的郵票去郵寄包裹嗎?一想,有道理。這本是一個營造雙贏局面的政策。
近幾年來,面對嚴寒冰凍的郵票市場,郵政當局頻頻出臺利市政策,諸如前期的取消“郵資已付”戳、銷毀庫存、取消縣級集郵公司等等,以期挽救郵票市場。有那么多善男信女的支持基礎,還有曾經的燦爛輝煌,特別是現任郵政管理層在治理違規違紀、加強內部管理等方面的決心,我們經歷了風雨之后,送走了寒冷的冬天,迎來的必將是郵市溫暖的春天。
看了郵市快車朋友的一篇《2004年會是郵票年嗎? 》頗受啟發:“縱觀郵票行情的歷史可以看出,每當郵票發行量減少到最低點時并不是行情到來之時,倒是郵票發行量開始增加時,才是行情啟動的開始。1980年郵票的發行量100萬,1981年發行量增加到120-180萬時,郵市出現了第一次行情,標志就是T46《猴》票由0.10元漲到0.80元,這在當時可是不小的行情。當發行量由1984年的500-800萬增加到1985年的900-1200萬時,郵市引發了第二次行情。當發行量由80年代末期的600-1000萬增加到1991年的1100-2000萬時,郵市引發了第三次行情。當發行量由1996年的2000萬增加到1997年的2500-3000萬時,郵市引發了第四次行情。2004年的郵票發行量增加已是事實,結果消息一出市場就開始上漲,加上‘包裹事件’的落實,郵市上漲也就不奇怪了。總之發行量增加,會使集郵者感覺早點投資郵票好,筆者相信2004年會是郵票年。”
來源:中國投資資訊網
|
上一篇:提價,能否先給個理由 |
下一篇:十一月九號上海盧工郵市隨筆:潤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