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郵票與虛擬經濟的關系 龔達才 |
發布日期:04-12-12 11:12: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試析郵票與虛擬經濟的關系 龔達才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在我們黨的重要文獻中,“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明確使用了“虛擬經濟”這一概念,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突破和創新。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如何處理發展虛擬經濟和發展實體經濟的關系,如何看待虛擬經濟對郵政、對郵票、對集郵的影響,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關于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
虛擬資本是相對于實體資本而言的一個概念,股票、公司債務等有價證券的出現,使同一資本具有雙重的存在形式。這種以股票、公司債券等有價證券形式存在,能給持有者定期帶來一定收益的資本,稱之為虛擬資本,虛擬資本不僅包括股票和公司債券,而且包括國家公債和以各種不動產抵押的憑據,還包括金融衍生工具等。虛擬經濟是以資本化定價行為為基礎而形成的一套特定的價值關系。它的基本特征是其價格不是由成本支撐,而是由人們的觀念和信心支撐,并在運行過程中表現出很強的波動性,經濟的虛擬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虛擬經濟的基礎和核心是虛擬資本。虛擬經濟的載體主要反映在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金融資本市場的發展,虛擬經濟在我國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也應該看到,發展虛擬經濟是要以實體經濟為依托的,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難以與發達國家相比,金融監管工作相對薄弱,這就更要注意處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既要充分發揮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又要注意防范過度膨脹而產生的消極、破壞作用。總的要求是,既要利用資本市場,發展虛擬經濟;又要重視實體經濟,增加物質財富。
關于郵票與虛擬經濟的關系
正確處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對于郵政部門來說,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郵政部門長期開辦郵政儲蓄、郵政匯兌和集郵等業務,這些業務都跟虛擬經濟和虛擬資本有著密切的關系。認真學習“虛擬經濟”理論,研究探討虛擬經濟對這些業務的影響對于促進這些業務的持續健康發展,有效防范和規避風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這里,我著重談一下郵票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問題。
1、關于郵票的定位問題
1990年11月12日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中規定,郵票是“有價證券”;1997年3月14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規定,郵票是“有價票證”。一個說“有價證券”,一個說“有價票證”,這兩個概念的內涵是否一致,值得人們關注和推敲。如果說郵票像股票,債券一樣是“有價證券”,按照前面的分析,它應該屬于虛擬資本,如果郵票屬于虛擬資本,那么虛擬資本是能給持有者定期帶來一定事實上收入的資本,而郵票購買者只能用郵票按面值從郵政企業支取郵政勞務,卻并不能從郵政企業獲得分紅。如果說郵票和車票、船票一樣,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有價票證”,那么它們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用于乘車,乘船或寄郵件,超過一定時限就將成為廢票。但很多過期的舊郵票在郵市上卻價格不菲,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存在著升值和增值的空間。人們常說郵票是國家的名片,但在法律上究竟如何定位,在今后的郵政立法、修法過程中,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明確的說法。
2、關于郵票功能問題。
郵票通常具有兩種功能。一是在郵政通信領域使用,作為支取郵政勞務的郵資憑證,被貼在信件或包裹上,它只能按面值使用,既不能溢價,也不能折價,這是郵票的基本功能。比如,即使你用1980年發行的“庚申猴”票來寄信,一封平信需要貼上10枚“庚申猴”票,因為當年“庚申猴”票面值為8分,10枚“庚申猴”票面值為0.8元,正好是目前一封平信的郵資標準。這說明“庚申猴”票在郵政通信領域不能升值和增值。二是郵票作為“特殊商品”,在集郵領域流通,它可以背離自身的面值而隨行就市。或者溢價、或者跌價,這是從郵政通信中派生出來的功能。同樣以“庚申猴”票為例,目前首輪生肖“庚申猴”票郵市價格大約每枚1600元左右,10枚“庚申猴”票可賣1.6萬元人民幣。用這筆錢回到郵政通信領域郵寄信件,可寄平信2萬封。一些投資者購買和收藏郵票,正是看中郵票在郵市增值的功能。貨幣在有些領域,它只能按面額用于購買人們所需的商品,如家電、衣服、食品等等;而在另一些領域,貨幣卻能生出更多的錢來,當貨幣在這些領域能“由少變多”時,它已經由貨幣變成了資本,如果進入證券市場變成了股票或債券,則成了虛擬資本,郵票進入集郵是不是已經成了“虛擬資本”?郵市上的郵票交易算不算“虛擬經濟”?郵市上的過度投機炒作會不會產生“泡沫經濟”?對這些問題,有待于深入研究與探討。
3、關于郵票的價格問題。
進入集郵領域的郵票的價格,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是發行量和存世量的多寡,“物以稀為貴”;二是郵票圖案創作設計的精美程度,出自名家之手自然會有“名家效應”,首輪生肖“猴”票就是黃水玉大師的作品;三是郵票印制的特殊性,一般不能重復生產或多家生產,不能因為大清郵政的“紅印花”郵票郵市上價格昂貴就予以復制或重印。除了這些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這些郵票價值關系的虛擬化。如前所述,虛擬經濟是以資本化定價行為為基礎而形成的一套特定的價值關系。它的基本特征是其價格不是由成本支撐,而是由人們的觀念和信心支撐,并在運行過程中表現出很強的波動性,進入集郵領域的郵票的價格也不是由它的生產成本支撐,而是由購買者的收藏興趣、支付能力和投資信心支撐,并在運行過程中表現出很強的波動性。比如,“文革”中“小一片紅”和“大一片紅”郵票,其面值只不過0.08元,其生產成本則更低,但其拍賣價高達10萬元和140萬元。又如,1997年和1999年發行的面值為50元的金箔小型張郵票,當時有人用高于面值幾倍的價格大量收購,如今按面值打六折出售也沒人要。集郵市場有它固有的客觀規律,郵票價格跌宕起伏,并不取決于它的生產成本,也不取決于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在于“購買者信心足不足,郵市上人氣旺不旺”。郵市上流行著這樣幾句話:“一是買高不買低,二是買漲不買落,三是買首不買尾,四是買小不買大。”這是否說明,郵票投資者和消費者的觀念,信心至關重要,要想解決當前郵市低迷問題,關鍵在于凝聚人氣,恢復信心。
中國集郵報 |
上一篇:美展獲獎作品匯聚美術館 600萬打包金銀銅作品 |
下一篇:東方鶴對2003小版的投資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