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億枚郵票銷毀市場依舊低迷 毀郵行動難救疲憊郵市(沈宏元) |
發布日期:04-07-22 09:19: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與往年的歇夏不同,今年郵市一反疲憊與冷清,顯出異乎尋常的喧囂,不少原準備拖木屐、打赤膊、提著躺椅找陰涼的郵販,顧不得擦滿頭熱汗,舉著整疊的“世界杯”三地張和“甲申猴”大版張,拔直喉嚨喊出“天價”…… 而這一切躁動,都緣自國家郵政總局的毀郵行動。 市場表現 郵市突然“興奮” 本文開頭所描述的是6月25日上海郵市炒作區的一個場景。也正是在這一天的上午9時30分,隨著國家郵政總局有關領導的一聲令下,全國各地庫存的1992年至2001年共30多億枚面值達30億元的郵票,將在兩個月內陸續被銷毀。消息傳來,頓時給氣息奄奄的市場注入了動力,也讓各地郵商興奮得喉嚨喊出血。 然而,僅僅幾天時間,以“世界杯”和“甲申猴”為領頭羊和風向標的郵市,再度低迷,并在下跌過程中再度套牢了一批勇夫莽漢,讓原本就底氣不足、浮躁喧囂的市場又一次步入迷途。 旁觀者竊笑慶幸,更攥緊了腰包;吃套者怨天尤人,盤算如何填平已多次透支的缺口,市道陷入一片困惑之中。 郵市瘋狂打折 仔細分析一下,國家郵政總局這次毀郵行動,自有其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苦衷。今年3月份,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楊先龍等30多名代表聯名提案,要求國家郵政部門“采取切實措施,堅決杜絕郵資票品長期深幅打折問題”。 在提案提交之前,有關人士對北京、上海、武漢的郵市進行了調查,發現了大量長期深幅打折的郵資票品。 如1992年發行的“猴”生肖票和1994年發行的“狗”生肖票整版面值為22.4元,而郵市售價僅為17元,打折率為75%。另據報道:1993年發行的《竹子》小型張面值5元,現今市價1.8元;1993年發行的《毛澤東》小型張面值5元,現今市價3.5元;1994年發行的《長江三峽》小型張面值5元,現今市價3元;1994年發行的《三國演義》小型張面值5元,現今市價3.5元……這些郵票已經發行10年有余了,還深幅打折。當然,近幾年發行的許多郵資票品更不例外。如1999年發行的《長江三峽》特種郵資片,郵局售價9元,如今市價2元,市價僅為售價的22%。還有更為離奇的事情,1999年發行的禮儀郵資封(LF3)《喜事連連》,面值為6.4元,郵局售價為6.8元,而如今市價僅在1.2元。市價僅為郵局售價的17.6%,這種1.8折左右郵資封在郵局使用時還得按面值6.4元使用,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和郵政勞動貶值。 郵政收入大損 作為國家名片和“郵資憑證”的郵票,長期深幅打折,不僅有損于國家價格體系的嚴肅性和公信力,同時也使國家財政稅收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據資料統計,僅2002年,國家郵政部門的信函業務量增加了22%,而該項業務的收入卻只增加了8.54%。國家郵政總局郵資需品管理副司長鄧慧國承認,“到(郵政)支局所來的信件一大堆,卻沒有賣出一枚郵票,你說整個支局所哪有收入?沒有收入。所以現在計算我們整個行業發展得多快、多大,但真正的有效收入沒有形成。” 深層背景 “有為而治”失誤 郵市是一個以供求關系為主導的純市場經濟化的場所。紀特票中的一些票品和早期的JT票價格之所以比較穩定、攀升合理,關鍵就在于發行適度,長期消耗、存世不多,以致成了稀缺資源如“一世金猴”。不管市場吹的是東風還是西風,“看不見的手”始終把握著供求和價格的關系。如果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發展市場經濟號角剛剛吹響,當時的郵政管理部門還戰戰兢兢地摸著石頭“無為而治”,客觀上倒是給郵市轉軌加了油解了套,那么進入90年代以后,管理層的“有為而治”卻讓郵市逐漸走入了迷途。最鮮明的例子便是打折郵票的泛濫,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郵票流出過量 當然,郵政部門出售的郵票是不能打折的,但在郵市里,打折郵票比比皆是。毋庸諱言,這些郵票都是從國家郵政部門的倉庫里發運到郵市的。于是為既得利益,以致多次出現郵局工作人員拒絕用郵資封和紀特郵票發信的事情。如有媒體報道:河南鄭州解放軍某大學王欽用1999年發行的(LF3)《喜事連連》(面值6.4元)寄信被拒絕,后來王欽使用JT郵票(即紀念特種郵票)寄信也被拒收。這種嚴重違法的事情雖然后來得到解決,但反映出問題的嚴重性。 郵政部門倒貼 2003年底,國家郵政總局為平息各方壓力,出臺了406號通知,規定“允許用郵票支付郵資”。然而各地仍有拒不執行的單位,理由很簡單,寄一件包裹假如10元錢,消費者在郵市只要花3元錢就可買到10元面值的郵票。這實在太讓郵政部門感到胸悶氣塞。但細一推敲,導致這種扭曲的始作俑者,不正是郵政部門本身嗎?上海盧工郵市一位資深的集郵者這樣說道:“10多年來,郵票超量發行,郵票被大規模地增套增量增品種,嚴重脫離了市場實際需求,以至于只好流到市場打折出售。”對此,國家郵政總局官員鄧慧國也不隱諱,他說:“造成目前郵市低迷,信函業務受損的主要原因有幾個,首先是發行量過大,其次是對市場需求的判斷也有失誤。比如1997年面值50元的《香港回歸》金箔小型張,發行時認為市場需求量很大,印了2000萬張,面值就是10個億,結果市場在重壓之下崩盤了”。所謂“崩盤”,即《香港回歸》金箔小型張目前的市場價僅為15元上下;面值8元的《***題詞》小型張,僅售3元。 國家郵政總局官員的表態,表明了其責任心和立志改革的決心。問題另一面,郵市低迷至今,讓人放心不下的是,政策透明度和民眾知情權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 郵市解析 集郵隊伍陡降 銷毀郵資票品的舉措,近10年來至少有過四次,每一次都作為政策利好從而在市場中掀起一股“蓬頭”,但隨后,便被更大的“放貨”濁流而沖擊得慘不忍睹,吞沒了一批又一批投資者,也讓廣大集郵愛好者寒了心。據可靠資料,我國郵市最輝煌時期,集郵者曾達到1800萬人左右,而目前僅為130萬上下,而且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人數還在下降。一位老郵人傷透了心,對記者說:“現在,比如說我侄子、我外甥,誰要花錢買郵票,那是敗家子,回來得挨揍! 郵政部門用自己的公信力,究竟向市場換回了多少“利益”,又流失了多少有形的和無形的國家資產?這已經不能僅用“失誤”或“交學費”來搪塞的了。一個政府或一個部門由于舉措不當而損害甚至喪失公信力,其責任者就必須受到“問責”。而實際上,直到目前還未看見哪位官員出來“引咎”。 靠傳聞和謠言支撐 10年來,郵政部門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減少印量、降低面值等,但由于力度不夠,沒有從根本上改革計劃經濟留下來的管理體制,以致這些措施都沒有起到應有效果。因此,即便毀郵一項,30個億是不是準確?各地步調是不是一致?已毀的“庫存”會不會死灰復燃……這一切都讓業內人士議論紛紛,憂心忡忡,以致影響著整個市場的上下波動。值得一提的是,據集郵者反映,目前新發行的小版張,發行量大致在100萬枚左右。會員一般搖號比例為25%,而集郵訂戶搖號比例則為2.5%左右,那么搖號比例之外,還余下的幾十萬枚“大頭”將截流或囤積何處?誰都知道,“新小版”是目前郵市的暴發板塊。難道鄧慧國嚴厲批評的“官與民爭利”的以權謀私,還能延續下去嗎! 一方面是郵政最高官員的表態,一方面是10多年積重難返的現實,所以郵市搖搖晃晃,走走停停。實際上,目前在市場里搗騰的,大多是郵商和套牢盤,集郵者幾乎不屑一顧。而一個郵市若吸引不了廣大集郵者的參與,那必定是短命的。因此,目前的市道,按一位資深郵人說法:幾乎是靠傳聞和謠言在支撐,“一會兒說國家要出新的價目表了;一會兒說普票要取消了,最好行情炒上去伊能逃走,血本能拿回多少算多少,從此痛改前非,洗手不干……” 毀郵作用有限 國家郵政總局的這次毀郵行動,只能看作是對人大提案的回應,更多的是為解決郵資票品的深幅打折問題。因此,如果不從根本上改革郵資票品的發行體制,不從總量上控制郵票發行,那么對郵市而言,作用有限。正如盧工郵市辦公室的馬聯泓先生所分析的,就長線來說,毀郵行動肯定對郵市是一大利好,但中國郵市積重難返,廣大郵人更盼望減量減套發行,減少高面值郵票發行,拓寬郵票實際使用渠道,鼓勵特快專遞貼郵票等利好消息兌現,這樣郵市才能真正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來源:上海商報 |
上一篇:從人氣看尚屬底部 |
下一篇:7月28日羊城郵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