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郵的衰敗是一種必然嗎? |
近讀《新郵預訂傳遞正能量!》(出自《中國集郵信息網》郵海點評)的一篇郵文,文中說道:“新郵同樣具有長期投資的價值,也同樣是價值投資理念的演繹者,不是只有老郵才具備這個功能,老郵的衰敗是一種必然,新郵的崛起也是一種必然,……” 事實果真如此嗎? 說實話,雖然我與作者素昧平生,但卻一直喜歡他的郵文,欽佩他的郵識和見解。也部份認同他的“新郵同樣具有長期投資的價值,也同樣是價值投資理念的演繹者,不是只有老郵才具備這個功能”這個觀點,但后面的這句“老郵的衰敗是一種必然,新郵的崛起也是一種必然,……”,卻實在不敢茍同。 先從新郵來說,雖然新郵同樣具有長期的投資價值,但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必須要具備兩個前提:一是普通的集郵者要能及時順利的買到新郵;二是那些一發行就被炒得高于面值數十倍的新郵,并不具備長期投資價值! 據筆者調查了解,從現行新郵的發行體制來說:新郵的零售,在一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只限于個別或者極少數幾個指定的郵局,而且數量非常有限,既使你起早辛苦排隊幾個小時,也未必能買到一套兩套。既便是那些集郵專賣店,也只賣那些表面上裝潢得五顏六色,價格卻高得嚇人,實則物非所值的禮品冊,根本買不到按面值發行的新郵。縣級以下的鄉鎮農村,則更不用說了。至于那些在市場上能見到的成箱成捆的新郵,它們的來源渠道和原因,我就不多說了(你懂的),反正是平民百姓搞不到就是了;新郵的預訂,也主要是限于已經有了預訂證的老預訂戶,你要想新加入這個隊伍,那是限制數量和名額的,絕非有了錢就可以隨便逛超市那樣想買多少就買多少那么輕松隨意。這樣,你連新郵都買不到,何來投資價值?沒有面粉,你能做出包子饅頭嗎?你只能做出那種并非面粉的窩窩頭罷了。 再說,有些新郵,一發行就被炒到高于面值數十倍(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今年的壬辰龍、18大等),你買到手后,是具備“長期投資價值”還是“長期被套”,現在還遠未到“蓋棺論定”之時,看誰笑到最后吧。 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價格是價值的反映。面值幾元,未經過市場的消耗和沉淀,沒有通過時間檢驗的一張小紙片,一出來就是幾十幾百元,是金子做的還是銀子做的?值那么高的價格嗎?況且同為中郵集團發行的新郵,同在一年內發行,按游戲規則來說也應該是同樣差不多的發行量,有的新郵卻打折于面值(例如今年的劉三姐小本票、明清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