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有一定年紀的集郵者,起初的興趣都是從集信銷票開始的,繼而去尋覓、探究,樂此不疲,長期堅守,我也不例外。
以前,沒有現在先進的通信工具,人際之間的交往基本上依賴于鴻雁傳書。最愉快的時光莫過于聽到郵遞員自行車鈴聲在門前響起,從綠衣使者手中取過信函,小心翼翼地拆開信封,傾聽遠方的朋友細語輕撥;之后將信封上的郵票剪下,清洗熨平,插入集郵冊中,閑暇時,欣賞回味。我以為,這個過程就是獲取樂趣的過程,也是增長郵識的過程,是精神享受,文化熏陶,更是一個人永遠的財富。
隨著手機的普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書信在人們的視線里漸漸消失,即便是郵友之間的交流,也是以郵資封片代之,郵票的使用頻率急劇下降。博主“江南郵學會”在其博客中訴說自己雖辦刊多年,手中卻無信銷票的緣由:當一期拍賣目錄或交流郵刊發出后,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郵友通過電話、手機、短信或電子郵件來聯系購拍郵品或交流,這些手段既迅捷方便又價格低廉。余下的郵友則使用郵資片、信卡或郵資封進行交流聯系,這些郵資用品的價格比打折的新郵更低,能省則省,何樂而不為呢?你看,這兩類郵友都沒有使用一枚郵票吧。有郵友說了,那些寄郵品或實物的如果超重總要加貼郵票吧,幸運封的出現彌補了寄超重信函的不足,也再次阻斷了信銷票的來源。
我從自己整理出來的編年信銷票來看,自2000年之后,信函好像一下子蒸發了,再看《集郵報》每期中縫刊登的聯誼會員小廣告,以及“淘郵網”里,基本上沒有集郵者收集信銷票。然而,在眾多信銷集郵者中認為:買新票只能算“攢郵”,集郵的趣味變得平淡無奇,信銷票才是集郵“始物”。有郵友勸我,現在不少新發行的編年郵票,市面上都在打折,你還在那里收集信銷票,有意義嗎?真的,是否有意義,我說不準,可面對那些苦心收集到的信銷票,這種情結難以割舍。為此,我暗下決心:盡管收集信銷票越來越難,自己還是要繼續尋覓,直到一種完美。
(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劉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