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的郵票永遠珍貴 郵市浮沉十年 "老精稀"仍是主角 |
“跌久必漲,漲久必跌,十年來郵市算得上有起有落,而且郵友大多買漲不買跌。”“近十年來,網上交易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不過網上交易陷阱也隨之而來。”“人們的投資意識越來越強烈,不僅是很多非收藏愛好者的投資資金入場,原先僅僅是因愛好而集郵的郵友現在在選擇郵票時也會考慮到投資價值……”去年年初,沉寂數年的郵市出人意料地打開了其上漲空間,并在去年秋天達到本輪“牛市”的最頂峰,不過此后整個郵票板塊又再次進入漫長的“寒冬”。昨天下午,二百大收藏品市場三樓的郵票檔口,多個賣家細數這十年來郵市經歷的浮浮沉沉,總結起來就是,牛市很短,熊市很長,而且“老精稀”幾乎是市場永不褪色的主題。 郵市十年間歷經浮沉 “上一輪牛市出現在2001年,當時各個品種的價格都出現井噴,但是之后便開始出現直線下跌,直到2003年,幾乎到達最低點。此后的2003年至2006年,整個郵市便一直在低位震蕩,很多原先的老客戶也是在這段時間淡出市場的。郵市開始出現好轉是在2008年,伴隨著整個板塊的價格開始上行,越來越多原先離場的郵友開始回歸,而且之前開始減少的發行量也逐漸增加起來。”二百大收藏品市場郵票經營口碑最好的小吳郵票的店主吳肖平告訴記者,2003年至2006年,郵票板塊被描述為整個收藏品界的“死亡板塊”,市場的人氣越來越慘淡。 買家購買欲望降低,賣家自然也會隨之作出調整。2003年、2004年,每款紀念郵票的發行量一般在3000萬左右,但是2005年的發行量相比2004年減少了20%,2006年的發行量相比2005年又繼續減少20%。“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2006年發行的烏蘭夫誕辰100周年紀念郵票,發行量只有500萬到600萬,正是發行量的銳減使得其此后的市場價格節節攀升,面值僅為8毛的單枚郵票現在已經賣到了50元,翻了50倍不止。”吳肖平介紹,發行量的銳減造成郵票存世量下降,物以稀為貴的普世原理使得郵市出現翻紅。 2008年以后,郵市開始逐漸調頭向上,此前沒有收集前幾年郵票的郵友又開始重拾漏掉的郵票,于是再次推進了郵市的向好。像2006年的年冊,現在的市場價已經從當時的100元出頭上漲至700元,而2003年年冊的售價也上漲至600多元。同時,郵票的發行量也開始大幅增加。 2011年則幾乎可以稱得上整個郵市十年來的“牛市”。直至當年8月份,整個郵票板塊上漲幅度逼近50%,包括第三輪生肖、1974—1982年的JT(紀念+特種)郵票等在內的多個品種均來到歷史最高位,郵票界的大旗第一輪“金猴”單枚的價格也在這段時間穩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