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由國家(或地區)郵政主管部門發行的、用于郵資納費標志的有價證券,具有文化屬性和商品屬性,被譽為“國家名片”“小型百科全書”等。
在郵票誕生前的十七世紀,英國已開辦國家專營的郵政事業。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寄信由收信人付費,且郵資按寄遞里程計算,十分昂貴,但貴族及議會議員等享有免費郵寄的特權。對此,中學校長羅蘭·希爾于1837年1月提出郵政改革計劃,并描繪了郵票的雛形,得到商民的擁護支持,卻遭到郵政當局的強烈反對。
經過議會長期辯論,1839年8月17日,維多利亞女王簽署法令,采納羅蘭·希爾建議,取消貴族及議員的特權。英國議會通過了羅蘭·希爾的《均一便士郵資制》法案,1840年1月10日生效,聘任羅蘭·希爾為財政部顧問,主持郵政改革工作,參與第一枚郵票的設計、印制與發行。
在羅蘭·希爾主持下,財政部向社會廣泛征集郵資憑證設計圖稿。不長時間即得兩千余件,但均不理想。羅蘭·希爾遂決定,用威廉·懷恩所作的維多利亞女王肖像作為郵資憑證主圖,雕刻制版,印出有背膠、無齒孔,面值為一便士的郵資憑證。當時稱作“LABEL”,意為郵資簽條。“郵票”一詞,則在1840年4月以后產生。因其用黑色油墨印刷,后人稱之為“黑便士”。
英國發行郵票后,西方各國紛紛效尤。二十年之中,就有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了郵票。郵票誕生是近代郵政制度完善的重要標志,是改變社會歷史進程的偉大事件。羅蘭·希爾被尊為“郵票之父”。在羅蘭·希爾家鄉,其雕像上鐫刻的是:“他創造性的思想和耐心使得全世界受惠于他1840年發明的便士郵票。”
中國第一套郵票誕生于1878年7月下旬,由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操辦,一套三枚,面值分別為5分銀、3分銀和1分銀。
來源:福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