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6年郵票必將再次騰飛 |
發布日期:12-04-18 08:27:4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郵樂天地 |
74-76年郵票自2011年以來,走勢良好,題材、品種不斷被有心人開發和宣傳,走出了一波讓人心喜的行情,好多品種已漲了幾倍。現依我個人斷斷,這波行情沒有走完,理由和依據如下: 一、版塊特殊 有小小“文革”之稱的74-76年郵票,正值“文革”后期,是十年“文革”的組成部分,《郵說歷史》一書記載了當時發行每組郵票具體情況。其中J2、J3、J4、J5、J6、J7、J9、J10、J14、J15、J16、T4、T5、T8、T9、T14、T17、T18、T22(部分郵票發行時間在77、78年)均帶有“文革”色彩,清楚的記載和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 打開郵票目錄你就會發現,74至76年郵票票面以紅色為基調居多,越紅越革命,越左越革命是當時真實寫照,手拿“紅寶書”和“工農兵”的郵票有多套。“文革”色彩濃郁,紅色題材突出。從郵票的標題和內容足以證明,運動和口號所占發行套數的比例較大。“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把批林批孔運動深入、普遍、持久地開展下去!”、“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大批修正主義、大干社會主義、戰“四害”慶豐收、五七干校、工農兵上大學等均有“文革”特色,時代色彩濃郁。此期間發行的郵票以運動、批判為主,并產生了許多新生事物,個別郵票有文物屬性。 二、存世量少 由于歷史背景特殊,國家郵政的秩序混亂,集郵活動被全面禁止,運動不斷,人們無心、無法、也不能集郵,可以說人們有意識保存下來的郵票少之又少。加之當時為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從20世紀50年代初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一直延續到70年代末結束時,已有近1800萬城鎮知青被下放到農村,受條件所限,通訊工具多為信件,因此郵票被大量通信使用,消耗量極大,這也是造成“文革”期間郵票珍貴的主要原因。有人判斷,“文”字郵票現存世量在幾千套,編號郵票存世量在幾萬套,那么依我個人推斷,74-76年早期JT票與編號票的發行量和使用量基本相當,存世量在十萬套左右。 三、價值投資的精品 一是龍頭效應,74-76年郵票是JT郵票中最早發行的,可以稱之為JT郵票的龍頭,理應有龍頭效應;二是題材突出,紅色“文革”題材將是永恒的題材;三是存世量少,這是價值投資的關鍵。可以說,這個版塊三者兼備,這個版塊不漲,其它版塊則很難起步,也不正常。只有它的上漲,才會為后續版塊的上漲打開空間。 四、版塊的發展與橫縱向對比 幾年前,文革郵票一直大步向前,編號郵票成了洼地,文革郵票全套在十幾萬的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