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資憑證屬性的回歸 |
發布日期:12-05-09 08:32:0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井岡紅 |
郵票之所以有別于花紙頭,區別于普通的印刷品,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高雅收藏品,與它郵資支付憑證這一第一屬性莫不相關。 居于支付功能,郵票才一般由國家授權的法定機構設計、印制、發行。郵票的初始使命并非收藏,而是使用與消耗,滿足人們通信需要。所以,郵票在進入收藏角色前已開始并逐步完成了自生自滅的原始狀態,才能凸現它后期的收藏價值與稀缺(當年天量發行的文革、編號精品,無一不是這一原生狀態下形成的郵票文物)。這是不才至今能找到的--郵票成為投資收藏品最俊的理由,也是收藏投資界多數朋友認可的理由,盡管這一理由已在市場淡化。 郵票支付功能淡化的原因有許多,主要是通信媒介的革命與人們交流方式的變革:手機、網絡、email替代了傳統的書信;雨后春筍般的快遞讓郵政包裹也奄奄一息;郵資封、郵資片、群發封(蓋戳不貼票)也讓郵票越來越無用武之地。按說,郵票基本完成使命,可以退出歷史舞臺,已經發行的可做全職文物,但不必再印。 然而,它不僅在源源不斷地印,而且需要這種源源不斷。在支付憑證功能日益衰竭的今天,有精明人士發現,它賽過鈔票,俏如黃金:還在印刷廠呢,身價早已倍增,不斷譜寫人們創富神話(而在加工廠,鈔票仍是鈔票,黃金仍是黃金,即便在流通后)。個別新郵的創富速度與力度,不僅讓高利的房地產精英汗顏,甚至令提著腦袋混的毒梟自愧弗如。既然郵票憑證功能缺失仍有重用,誰又會關心憑證功能的存在?郵政當然更不是最佳期待。 是市場與郵人讓郵票(尤其是新郵)跨越了憑證而直接完成貨幣兌換,充當換錢的工具。換言之,主人把貓慣壞了,不讓貓逮老鼠,貓自然不會想逮耗子的事:累而有風險。 說到這,不才情不自禁地又香港郵政:它不僅發行政策公開、公正、透明、規范,而且它的郵票能貼信、寄包裹快遞,還有適度的貨幣支付功能。所以,香港沒有炒新的氛圍與土壤,郵票的投資價值一定迸發在發行(6個月)結束后,這里業界普守的潛規則。 我想,一個國度,差別咋這么大?我想,該接軌的都接了,接這點軌咋這么難? 什么時候--咱們才可底氣十足地告訴自己的鄰里和朋友:“我搗鼓郵票”? ( 閑暇觀市,敬請指正) 2012年5月8日19:18于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