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品市場的誤區——試論“大環境不好”的癥結所在 |
發布日期:10-04-12 08:36:17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宏偉 |
明郵政企業對待郵品發行很有想法,絕不隨意。寧可挨罵也不和自己的核心利益過不去。這難道還不能讓大家看到,一個冉冉升起的壟斷禮品行業龍頭的大型央企的抬頭嗎?還能說是政策面不好是郵品市場表現不好的主因嗎? 4.2009年郵政掛牌 這是政企分離的標志性里程碑,徹底將郵品發行轉為結合市場按需發行的起點。這種按需發行個人解讀不是按郵政通信需求的“需”而是按企業是否盈利的“需”。這種轉變是郵品更好的發展符合企業贏利性目標的絕對利好。這就如同當年吃大鍋飯的電信和移動沒分家之前看不出哪塊是肥差一樣。可以這么講,不用幾年時間,郵品發行企業化對于郵政集團帶來的爆炸性業務收入增長起到的作用就可以顯現出來。 以上種種變革表明,郵品市場不僅不是政策面起到了負面影響,相反個個都是利好。那么問題到底在哪里呢? 三.規劃化的市場環境和規范化的產業鏈 說到這一點,筆者“露出狐貍尾巴了”。沒錯!!缺少規范化的市場環境和產業鏈是當前郵品市場表現不好的核心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大家都知道一個有序正規的產業,鏈條式極為清晰的。比如石油產業。從原油開采,到基于原油的產品開發,到數以萬計的副產品的民用推廣,再到市場渠道,終端銷售,每個環節可謂清晰可見。又如股市。有證監會管理交易所,規范行業。有交易所管理上市公司,提供交易平臺,有券商從事股票代-理,有銀行提供擔保和金融支撐。每個環節有細分的產業節點,每個節點有清晰的市場規范。那么郵品市場的發展又如何呢? 1.郵政改革是郵品市場上游供應商規范化的起點。就如同股票有上市公司發行新股,提供可以操作的股票一樣,這一步從去年中國郵政集團掛牌發行郵品才宣告起步,可以說郵政以企業身份成為郵品供應商的角色才剛剛開始; 2.從地攤事的銷售模式轉向網絡銷售,是郵品市場交易平臺轉型的第一個臺階。規范化的收藏品交易平臺還需時日; 3.在規范化交易平臺沒有誕生以前,郵品沒有走入如同股票和期貨一樣真正的虛擬交易之前,品相、報價、信用擔保、資金風險等等問題每個問題都決定郵品市場短期無大發展,也絕不可能有太的資金在盈利模式和盈利周期不清楚的情況下介入這個市場,仍處于雛形; 4.郵政銷售員、一級郵商代-理、二代渠道、投資者、散戶、這些尚未完全清晰自己定位的角色們都還停留在互相罵娘,你騙我我騙他的層面。 當前,郵品市場和菜市場一樣,別說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