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截留假說”的理論 |
發布日期:10-04-13 08:41:4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畢氏郵品網 作者: |
2010年4月12日 “截留”是本站根據多年的投資心得和對市場行情走勢研究后,發現的一種現象。之所以定義為“假說”,是因為沒有人會承認自己就是截留貨源者,普通的集郵者也很難拿到什么證據來證明這種現象的存在。但是筆者堅信,截留行為是客觀存在的。現將“截留假說”的理論在不同時期的情況介紹如下,這有利于投資者更好的回避風險,保護集郵者利益。 一、計劃經濟時代的“截留”。 80年代初期,集郵交易還處在計劃經濟模式,中國集郵總公司及其下屬的地方公司獨家經營郵票。在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下,郵品的出售計劃是需要層層審核的,以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但是國內的集郵市場還沒有正式成立,投資者對于市場經濟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但我們可以看到截留所造成的市場行情反常現象是客觀存在。例如:80年代初期,J4“阿爾巴尼亞”郵票的價格是早期JT票中最貴的,但是現在看來,已經不是這樣。 二、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并軌時期的截留 80年代中期,以上海、北京集郵市場合法化為標志,郵票市場分為兩級,即: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一級市場是指集郵公司出售郵品的行為,二級市場是指各地成立的集郵市場中的交易行為。集郵公司在出售郵品實踐中感到:投放貨源過多,市場價格就會大跌,影響國家資產的增值;投放貨源過少,2級市場就會出現不正常的炒作,不利于市場規范與穩定。期間的“截留”主要是目的是宏觀調控,這在計劃經濟平穩過渡到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是有其歷史作用的。 三、市場經濟時期的截留。 從1992年開始,中國市場經濟全面確立,集郵市場也在國家大環境下,步入了市場軌道。1993年,集郵公司成立“信托部”,加快市場化進程。這點時期,截留開始演變成追求經濟利益的手段。1997年郵市大潮的出現,就是市場對于郵票由于大量截留,導致供不應求的一種集中表現。非市場因素造成的虛假繁榮必然會按照非市場的規律發展!后來的事實證明:大量92-96年的整版、整包的編年票,原封、原箱的小型張開始大量沖擊市場,導致了當時2000多萬投資者所投入的數千億元的資金被圈走。大部分面值3-8元的型張從幾十元一路跌至面值以下;1992年的猴版從90多元跌至15元(每版面值22.50元,發行量2.2億套),這個時期的“截留”是造成郵票市場盛極而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