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郵幣電子交易很火。隨處可見各種相關新聞,諸如漲幅遠超A股,某某投資者盈利率超過500%,某某郵幣電子盤平臺5月開戶數超過10萬。各種現貨群到處都在宣傳郵幣電子盤,承諾穩賺不賠。
筆者專注大宗商品現貨多年,對文交所、郵幣電子交易等本研究不多,但筆者所在的湘農投資卻接到過合作多年且做得很不錯的合作伙伴多次來電,強烈推薦來做某郵幣電子盤,并且也鄭重承諾兩個月內穩賺不賠。本著對合作伙伴的信任,同時也對郵幣電子盤的職業判斷,湘農投資決定帶著客戶做郵幣市場,但有一個時間限制,只能做兩周,且僅針對執行力良好的客戶。兩周后,所有客戶都必須離場。這樣,跟著我們做郵幣的客戶基本上都盈利了,盈利率都還不錯,且都及時離場躲過了之后的暴跌。
這不是因為湘農投資多厲害,而是出于職業的判斷:現階段的郵幣電子交易只是一場炒作一場泡沫。
我們先來看一個老掉牙的故事。
A和B賣燒餅。我們假設沒有物價局的監管,也不會有城管來端窩,假設一個燒餅的成本只有1塊錢,但因為地段不是很好,所以生意一直不是很景氣。于是A和B決定做一個小游戲。A花1塊錢向B買一個燒餅,然后B再花1塊錢向A買回來;A花2塊錢向B買一個燒餅,然后B再花2塊錢買回來;A花3塊錢向B買一個燒餅,然后B再花3塊錢買回來……如此來回幾十次,燒餅的價格飛漲。這個時候聰明的C出現了,他剛從朋友那里聽說,燒餅漲價了,他剛來的時候燒餅只有5元,但很快漲到了15元,C很有經濟頭腦,他判斷燒餅的價格還遠沒有到頂,當即以15元每個的價格買入一批燒餅,然后到處去吹噓燒餅的價格會持續上漲,現在買入穩賺不賠。在C的帶動下,群眾開始瘋狂搶購價格飛漲的燒餅。當A和B的燒餅都賣完了的時候,燒餅的價格已經達到了100元。
在這種情況下,除了100元買入的人沒有賺錢外,我們驚奇地發現,其他所有人都賺錢的,且沒人虧錢,燒餅的漲勢還在持續。但一些比較理性的人認為原本只值1元的燒餅漲到了100元,風險已經很大了,開始拋售,一些膽子比較小的人,也在100元的時候拋掉了。但燒餅的價格還在漲,120元、130元,直接漲到了150元。這個時候燒餅突破了所有人的心里頂部,群眾開始預測燒餅要漲到300元、500元甚至800元。這中間利潤多么誘人,比銀行存款不知道高了多少倍,而且是“穩賺不賠”,因此,群眾進入瘋狂狀態,把所有剩余資金全部用來買燒餅,甚至賣房賣車來買燒餅。但市面上流通的燒餅越來越少,買的人越來越多,價格越來越高。
當價格漲到300元的時候,C一直控制了超過50%的燒餅,這個時候他覺得漲得差不多了,再漲下去容易引起物價局的監控打壓,不如轉手炒作另外一個品種——面包。C就開始拋售手中的燒餅,在300元上方拋掉了所有燒餅,獲利超過了2000%。但這個時候群眾的關注重點還在燒餅上,怎么辦?只有讓大家把心思從燒餅上轉移才能炒作新的品種。于是C偷偷跑到監管部門,舉報群眾在倒賣燒餅,使得燒餅產生了巨大的泡沫。
監管部門跑過來一看,不得了,這樣的泡沫會引起通貨膨脹,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要打壓!于是監管部門開始著手介入,發文強調:燒餅交易要納入監管,價格要回歸現貨價格,不得炒作投機。
于是價格體系開始崩潰。價格開始暴跌。有內幕的、C的親戚朋友提前走掉了,部分機靈的、手腳靈活的打個折扣也能趁早出局,但大部分人高價買入的,最后不得不以1元賣出,虧得血本無歸。
事有點長,可能很多人都看過。但細細對照現在的郵幣電子交易,是何其的相似?
臺的《53年壹分紙幣》,首日掛牌指導價僅為0.48元/張,市場流通量為4931萬張,但上市后已經炒作到最高超過10元/張,漲幅達到2083%,但問題是這種53年壹分紙幣真的能值10元每張嗎?
據調查,53年壹分紙幣總共有兩個總類,第一類是五十年代原版的一紙分幣,正面除了三位羅馬冠字外,還有7位阿拉伯數字編碼,F在這種紙幣非常少見,收藏價值很高,品相好的可以賣400塊錢每張;第二類是80年代初為了緩解鋁分幣供應不足的現象,而采用50年代印版重新印刷的再版一致分幣。為了與原版相區別,正面只印了羅馬冠字而無數字編碼。這種紙幣現存量很常見,收藏價值不大,其中壹分紙幣的單張價格最高也不過0.11元。
筆者查詢該平臺官網查看《53年壹分紙幣》的藏品介紹,該藏品圖片顯示僅有羅馬冠字而無數字,即為第二類80年代初生產的紙幣。也就是說,原本價值只有0.1元/張的紙幣在電子盤被炒到了最高10元/張,泡沫何其巨大?
這絕對不是個例。有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根據南交所4月28日發布的《市場價格采集表》,127個統計品種中,價格偏離比例(線上五日均價/現貨基準價-1)超過100%的品種高達83個。部分品種偏離比例達幾十倍乃至上百倍。
在筆者看來,這是個巨大的泡沫,中間蘊含著巨大的風險,F階段,部分品種已經出現了故事中C(莊家)開始拋售套現的情況,大部分投資者深套甚至血本無歸,但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有大批人與機構在鼓吹郵幣電子交易。毫無疑問,每個泡沫都會回歸現貨價值,燒餅泡沫沒了,還有炒作面包。但問題是,你是不是在泡沫中保持了理智?是不是高位的接盤俠?不要到最后,抱著一大推郵幣回家。
切記:在所有的投資活動中,但凡保證穩賺不虧的都是騙子。天上不會掉餡餅,地上也不會有永遠不會破的泡沫。
周理新:網名King_大漠,現貨行業觀察者,綠色現貨健康交易積極倡導者。
來源: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