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票交割品相劃分過細過嚴的爭論由來已久,很多熟悉小本票的郵人都應有深刻的記憶。搜搜相關話題,會出來數不清的爭論帖子。但此是一輪小本票前話,非我等能左右,發發牢sao也就罷了。
97大潮嘎然而止后,二輪小本票在黑暗中繼續發行,發行量僅僅幾百萬、一本冊頁數量及重量能頂數枚型張、封片的小本票,長期處于幾元錢瘋狂大甩賣之中。其間掀起過小波瀾,但都被幾乎全體持有者拋棄。小本不美?小本沒文化?小本是后娘養的?都不是。恰恰相反,這一經得住郵史考證、正規得不能再正規的品種,其造價高昂不說,精美的小本,藝術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都都是明擺著的,只有當下只炒不摸更不欣賞實物的電子盤投機者才可能不知道這個。為啥不漲呢?你問我,我問誰去?!不要以為只有少數人將小本亂世歸咎于品相劃分讓人摸不著北的原因哈。
炒原箱,炒原包,文交所只要原包甚至只要原箱確實無可非議,誰讓滿中國文交所都奔錢去了呢!哪個文交所也沒有必須當擔郵票藝術價值復興這一道義責任,換句爆笑話講:如果文交所開盤土豆燒餅,保準炒到金疙瘩價格。為了控盤爆炒,出現凡是老百姓喜歡的就反對這一怪象,散本不是都在散戶手中嗎,那好,出臺王八屁股—規定---散本拒收、散戶拒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按郵政法規講,原箱原包流出來就是違法的,但在金錢的誘惑下,大家且炒且安逸。郵政為了治理亂象,07年前后曾經嚴打原箱原包走私現象,導致07后市面流通原包原箱數量銳減,小本票也在其中。就拿二輪小本牛郎織女來說,誰要是能拿原箱申報夠南交所上市條件,我把鼠標吃了。
小本最基本的欣賞和收藏單元是散本,能打開看的東西才是屬于老百姓的,才是文化?盏呐Fぜ埌b箱就能賣幾百幾千,扭曲的、畸形的市場行為誰之過?文交所肯定沒一個認賬。一個置散戶老百姓利益不顧、置文化修養不顧的機構,談何取信于民?!談何文化復興?!談何道義責任?!大道理不談就不談。牛郎織女小本票,由于脊背太厚,大多原包中擠壓彎曲,便于把控質量的恰恰是散本。這個散本我是拿定了,文交所愛上不上。
真正的大家不懼散戶,真正的大所不拒散本。那些變花樣、甚至明目張膽拒絕散戶、散本的小交易所,我怎么感覺都有偷雞摸狗之嫌。缺乏公平的交易制度,只讓莊家放火不讓散戶點燈,這樣的市場環境,不去也罷;去了也不安心,早點兌現走人算了。
來源:炒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