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包括郵票在內的任何收藏品而言,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價值卻是由人心決定的。
對于什么是珍郵,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以不同的標準去衡量,就會有不同的選項。這不足為怪,因為不同的人群心目中,追求郵票的珍罕性的目的不同,結論自然也不同。但我們必須承認,這些都是由人心決定的收藏價值,都有利于讓珍郵和集郵走出以往涉足者不多的小圈子,讓更多的人關注珍郵,了解珍郵,擴大珍郵的宣傳;讓更多的人喜愛集郵,推動集郵的發展。
從廣義上講,珍郵的選擇標準可分為三種:
一、集郵界從郵票發行史的學術研究角度認定的珍郵。
其主要特點是選擇發行量小以及發行背景非常特殊的郵票品種。例如,因出現嚴重差錯而停發或收回的某些郵票,因種種原因發行量小、存世量稀少的郵票等。造成郵資票品發行變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 因幣制和郵資變更取消發行。例如,紀4《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旅大貼用)郵票。
2. 因使用范圍難以控制停止發行使用。例如,《軍人貼用》郵票。
3. 因郵票圖案或文字出現錯誤取消發行。例如,紀20《偉大的蘇聯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紀念》郵票、JP22《香港中銀大廈落成紀念》郵資片。
4. 由于政治原因取消發行。例如,“文革”期間取消發行的《紀念毛主席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四十周年》、《毛主席為日本工人朋友題詞》郵票。
造成發行變更的原因錯綜復雜,而這些郵票被取消或停止發行后的命運更是五花八門。由于每次做出決定的時間及管理工作方面存在差異,使得各次執行的結果大不一樣。有的已經將郵品全部印完,并發往各地郵局,在接到緊急通知往回收交過程中出現漏洞,有的甚至已被提前出售一批。有的則尚未印制,在審查印樣或圖稿時決定取消發行,但仍有少量印樣被流傳出去。這些流入社會的未發行郵品,給集郵界造成極大混亂,其中一些成為珍罕品,被拍賣成天價。
特15《首都名勝》全套郵票共5枚,其中第3枚天安門圖案,8分面值。1956年6月15日即將發行。6月12日,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郵電局突然接到郵電部急電:《首都名勝》特種郵票中的天安門圖一枚因圖案需重新修改重印,暫停發售。悉數退回,不得流入公眾手中。但在6月12日前,浙江、江蘇、江西省屬個別市縣已提前出售,其中以江西南昌、豐城售出最多,雖經追收仍有800多枚無法收回。
40多年后,這套郵票的設計者邵柏林撰文揭示了“放光芒”停止發行的真相。文中指出,盡管設計者想表現天安門東方黎明,彩霞滿天,光芒萬丈的意思。不料在審稿過程中,有人提出,天安門“不偉大”、“不美”,天空“陰沉”、“沉悶”,繼而發展為天安門上空好似“暴風雨”來臨,如同發生了“大爆炸”等。雖經反復解釋修改并數易其稿,至郵票發行前夕,仍有人將“意見”演繹為“天安門前爆炸了一顆原子彈云云……”(《中國集郵》1999年2期)。有關部門在郵票發行前決定停止第3枚“天安門”票(“放光芒”票)后,于1957年2月20日補發了改版后印刷的第三圖“天安門”票。因為真正的“放光芒”票流出數量極少,人們難得一見。兩者之間差異明顯:“放光芒”票圖案為橘黃色,而補發的正票為橘紅色。“放光芒”票圖案上天安門城樓左上方布滿了濃云,陽光從云間射出條條光束,而正票圖案中沒有光束,天安門城樓的上方及左側為白云。
二、收藏投資者從郵票市場供求狀況認定的珍郵。
其主要特點是選取郵市需求量大,市場價持續攀升,社會關注度極高的郵票。例如,《梅蘭芳舞臺藝術》小型張、無齒票,“文”字郵票,《庚申年》“猴票”等。
1962年8月8日,在京劇藝術家梅蘭芳逝世一周年之際,郵電部發行紀94《梅蘭芳舞臺藝術》紀念郵票,全套8枚,由郵票設計室主任孫傳哲負責設計。與此同時,發行了一套無齒郵票,圖案、面值、版別、票幅與有齒郵票相同。這是新中國第一次為一位剛辭世的藝術家發行紀念郵票,并且郵票品種和枚數多,規模空前,影響深遠。
1962年9月15日,郵電部發行紀94M《梅蘭芳舞臺藝術》小型張,全套1枚,面值3元,由郵票設計師吳建坤設計。圖案選擇梅蘭芳在京劇《貴妃醉酒》中飾演楊貴妃的一幅劇照。
《梅蘭芳舞臺藝術》小型張面值3元,此價格在當時已算很高,工薪收入的集郵者大都買不起。因發行量僅2萬枚,是新中國發行量最少的小型張。歷經“文革”中被大量銷毀的厄運,致使這種小型張存世量更加稀少,成為新中國小型張最珍稀的品種。(更多精彩,盡在《中國集郵報》。請到郵局訂閱《中國集郵報》,記住郵發代號:1—164。)《梅蘭芳舞臺藝術》無齒郵票是新中國首次發行無齒郵票,發行量1萬套,同樣屬于珍稀的品種。
梅蘭芳的舞臺藝術是中國戲曲藝術歷史上的絕唱,《梅蘭芳舞臺藝術》小型張則是中國郵票發行歷史中的奇葩,兩者都堪稱經典,令人過目難忘,回味無窮。
三、各界收藏愛好者從審美價值、文化價值認定的珍郵。
其主要特點是選取那些具有深厚文化涵義的、具有特殊傳奇色彩的、具有永恒審美經典意義的郵票。例如,被譽為新中國兩次郵票設計高峰時期發行的一些精美的郵票和小型張:《菊花》、《黃山風景》郵票,《牡丹》、《 奔馬》、《齊白石作品選》、《從小愛科學》小型張等,這些郵票對許多人來講留住了一段難忘的歷史記憶,滿足了美好情感的文化緬懷,值得珍藏。
中國盛產名花,對花的研究品評歷史悠久。牡丹是中國的特產名花,牡丹曾被民間或政府視為國花。據記載,中國清代末年開始有國花,那時定的國花就是牡丹。
1964年8月5日,郵電部發行特61《牡丹》特種郵票,全套15枚,由著名國畫家田世光繪原圖,郵票設計師邵柏林設計。這套佳作出自名家手筆,從而達到了形神兼備的意境。
在《牡丹》郵票圖稿創作中,田世光吸收了宋代趙昌、元代錢舜舉、明代呂紀等牡丹畫的特點,以國畫工筆手法,采用雙色重彩描繪盛開的牡丹。全套15枚郵票選用了15種典型的牡丹品種,每枚各繪一個品種的牡丹花頭。在綠葉和白底色的襯托下,形態各異的牡丹顯得凝重、古樸、瀟灑、傳神,充滿活力。
郵電部同時發行了特61M《牡丹》小型張,面值2元,由田世光繪原圖,郵票設計師盧天驕設計。發行量4萬枚。小型張選用2個全株牡丹品種狀元紅、大金粉。田世光以國畫工筆手法,采用雙勾重彩描繪盛開的牡丹,創作的郵票圖稿顯得凝重、古樸。
《牡丹》郵票和小型張1980年被評為新中國30年最佳特種郵票,深受廣大集郵者和各界人士的喜愛。
綜上所述,從郵票產生錯變體、取消發行等微觀研究與郵史研究為依據的專家認定,到郵票市場交易價格追捧熱度表現為依據的市場認定,再到以社會關注度、審美價值、文化緬懷為依據的社會認定,三者都代表了不同群體的價值取向。
如果將三者結合,學術價值、市場價值、審美價值相融合,就能得出更加客觀合理的珍郵認定標準。我們可視其為廣義的珍郵,它不僅僅服務于集郵學術圈、郵市操作圈,還能夠服務于社會文化圈,為社會大眾認可、接受,滿足社會各界對新中國珍郵多元化的關愛與收藏。
(本文作者為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士、《收藏》雜志原主編)
(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李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