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幣上工農形象的產生 |
發布日期:09-01-22 08:32:5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張少華 |
![]() 筆者藏有一枚第一套人民幣帶有工農形象的“拾圓”券,正面和背面中間上方均為“中國人民銀行”字樣,正面右上方為8位數號碼,中間為“拾圓”二字,“拾圓”下方為“總經理章”和“副經理章”,下方花邊中為“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印”。正面左上方羅馬字母“ⅠⅡⅢ”,下方為肩扛鐵錘的工人形象和肩扛鋤頭的農民形象。四角花紋內均為“拾圓”二字。背面右方中間為“10”,下方為“1949”,四角花紋中均為“10”,左方中間有一寶塔。票面尺寸為121×64毫米,印刷工藝為膠印三色,鈔票用紙有帶水印和無水印兩種,帶水印者極少,筆者所藏無水印。 第一套人民幣始發于1948年12月1日,當時,解放戰爭還未結束,在這種情況下,印制發行人民幣,必然要受到物質條件和地域分散的限制。因此,只能采取多地區分散設計、制版、印刷和分地區發行的辦法,于是,形成人民幣票面上的圖案多種多樣,值得稱道的是筆者收藏的“拾圓”券上的工農形象確有原型,據《老同志之友》披露,工人叫楊琦,農民叫翟英。楊琦出生于上海寶山,13歲進中美日報社學排字,15歲到新四軍內部報紙《大眾報》工作。當時報社在山東省五蓮縣紅凝鎮的小山村里。1948年黨中央決定發行統一的人民幣后,《大眾報》也承擔了一部分人民幣的印刷任務,報社領導指示票面上要有工農形象,楊琦是工人出身,翟英是農民出身,二人又都是被指定的設計人員,他們便成了圖案中的工農形象,那時沒有照相機,只能由畫師畫像后制版印刷,于是楊琦頭戴工作帽,肩扛一把錘子,翟英頭戴竹涼帽,肩上扛一把鋤頭,便當上了模特。由于大家還要兼顧其他工作,不可能一直站在那兒讓畫師畫像,一共用了六天時間才完成了當模特的任務。圖稿畫好后,楊琦設計花邊,翟英設計工農并肩的主圖,最后成為了一張完整的拾圓人民幣圖案。 這幅工農形象圖案用于拾圓和伍拾圓券,伍拾圓券又分為兩個版別,一種是正面有“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字樣,另一種去掉了。三種版別均發行于1949年8月,停用于1955年5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