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紙幣見證歲月更迭 |
個人發鈔票,意味著“既沒有走傳統的農業路線”,“又背離了朝廷統治者推行的經商模式”。
光緒三十一年盛京將軍趙爾巽奏準朝廷設立了奉天官銀號,開始發行“憑帖”。不是趙將軍印的憑帖被稱為“私帖”,成為朝廷重點打擊目標。 除了官方,這些私人機構發行的“憑帖”還有一個對手——外資銀行或所謂的合資銀行。這些外來的金融機構依仗種種特權,依靠本國政府雄厚資金支持,客觀上阻礙了中國私人金融機構的發展。 當年“憑帖”最后流向了哪里? 沈陽市金融博物館研究室副主任劉磊告訴記者:“雖然沒有確切的資料,但通過對歷史足跡的仔細回顧,還是可以大致推斷出若干結果的。其一,被回收銷毀。這是任何金融機構的日常業務之一,發行的憑帖回收兌現后經檢驗已無法再次流通,便可以集中銷毀。其二,被查沒銷毀。有權查沒的是‘職能部門’,也就是各個時代的各級政府。其三,自然損耗。揣在兜里爛了是常有的事兒。其四,人為損毀。不包括政府行為的各種個人行為,有的是要破壞,有的是要‘破四舊’。其五,‘被收藏’。發行機構需要留存樣票以備對照或他用、個人由于某種原因未及時兌換留在手中,以及不同時代的錢幣收藏者花費心血與金錢有目的的保存下來。” 文物回流 兩張奉天紙幣已褪色,可想而知,它們歷經“千辛萬苦”才留存至今。 翻開拍賣目錄,以海外藏家命名的專場或專題拍賣會。 想當年,由于政治或經濟原因,我國文物大量流失海外,令人痛心。現如今,各大拍賣行蜂擁至海外收集拍品。 由于各種原因流失的文物又紛紛向國內回流。 參與此次北京春季拍賣活動的沈陽市金融博物館研究室副主任劉磊感慨良多:“每年去參加拍賣,總感到年年歲歲人相似,歲歲年年價不同。很多拍品來自資深藏家,他們窮其一生收集、整理、把玩,不希望在自己的生命終結后,讓這些‘寶貝’被不愿收藏也不懂鑒賞的人糟蹋,最終決定在有生之年,把它們交給市場作一個評判。” 劉磊說:“這是人與物的聚散。在宏觀上,國家與文物的聚散故事也在不斷發現,國力的消長、文化的取舍,同樣促使文物在不同地域流轉,而且是流轉不息。”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