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誕生記 |
由華北財經委員會指導,人民銀行負責計劃,委托華北、華東印刷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之新幣,盡可能于年前完成五十億元。” 關于新幣的印制,早在1947年10月中央批準中國人民銀行行名后,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即對人民幣的面額和票版設計、印制設備和人員安排、紙張材料購置與供應等,向各解放區印鈔機構進行了調研、計劃和具體安排部署。晉察冀邊區印刷局于1947年11月即已完成了幾種版別的票樣設計稿。上報送審過程中,董必武得知毛澤東不同意在票券上印他的像后,就對新幣票版設計提出改為“反映解放區工農業生產的圖景,正面和背面,除必要的阿拉伯字碼外,一律用中文,不用英文”的要求。 各解放區相關印鈔機構,除票版設計外,都積極檢修設備,安排人員,組織紙張材料供應。如晉察冀邊區政府還派專人從冀中、山東調運了大批印鈔用的模造紙、道林紙,以及各種油墨等印鈔材料,為人民幣開印做好準備。 當1948年10月3日中央關于印制新幣的指示發出后,各個印鈔機構立即開始了緊張的人民幣印制工作。 這時戰爭形勢發展很快,1948年11月2日東北全境解放,淮海戰役正在激烈進行,平津兩市解放在即,而經濟上各解放區鈔票不統一造成的種種混亂和困難問題更加突顯出來。當時在平津等大城市周圍流通的鈔票,有冀南幣、北海幣、熱河幣、長城幣、東北幣、新蒙幣、西農幣以及晉察冀邊幣和其他的冀熱遼地名券等八九種以上地方貨幣。設想如果讓這些鈔票一齊涌入平津等大城市和各解放區的接合部地區,勢必造成市場混亂,既不利于新解放區經濟社會秩序的穩定,也有礙于國民經濟的恢復。為此,中共中央決定,把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和開始發行人民幣的時間,從原訂的1949年1月1日提前為1948年12月1日。 1948年12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發出金字第四號布告,宣布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合并為中國人民銀行,以原華北銀行為總行。從即日起發行新幣(人民幣),定為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的本位幣在市場統一流通。第一批人民幣首先在石家莊分行和河北平山縣銀行發行。從此,人民幣深入到千家萬戶以及經濟社會各個角落,發揮著新中國唯一法定本位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