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先進的手工鋼凹版雕刻技術在中國的傳承與發展者

        北京印鈔有限公司 15-02-11 17:11:16 中國集幣在線 發表評論

           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手工鋼凹版雕刻技術從美國傳入我國最早要追溯到二十世紀初葉。其實,我們不斷地追溯歷史,也是在探討北鈔公司存在的歷史地位和重要意義。建于清朝末年(光緒三十二年)的度支部印刷局實際上為這種國際先進技術在我國的傳播與發展創造了極好的條件,使這種可能變成了現實。
           引進手工鋼凹版雕刻技術使中國近代印鈔事業邁入新階段
           關于度支部印刷局的建立,原因有多種多樣,但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外國資本勢力的侵入(開設銀行、濫發鈔票)嚴重地沖擊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擾亂了本以混亂不堪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秩序。這種形勢的發展迫使清政府接受朝廷內部的革新派多次提出并急切呼吁的“統一圜法、挽回利權”的主張,以達到“大清銀行有代國家發行紙幣之權”的目的,同時,解決清朝幣制混亂的問題,這一切實際上最終就是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的統治地位。
           在建立印刷局之初,清政府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之一便是雕刻工藝的選擇。這對于一個印鈔企業來說是首先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它體現出了這個印鈔企業的技術水平和整體實力。
           當時,擺在清政府面前的有兩種雕刻工藝技術,一種是剛剛從日本傳入中國不久的銅凹版雕刻技術,一種是剛剛在世界上誕生的代表當時最先進技術水平的鋼凹版雕刻技術。清政府最初選擇的實際上是銅凹版雕刻技術。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二十六日清政府曾派出度支部郎中薩陰圖和工部主事曾西經赴鄰國日本考察紙幣印刷事宜。回國后,他們即向朝廷呈交了建立官辦印刷局的奏折,在這個奏折中,他們提出建議,新印刷局采用銅凹版雕刻技術為宜。原文記載如下:“……東西各國,凡有價值者,皆為政府主其權,嚴防民間之私造……其印刷也,以機器精鑄銅版,極求工細,煉制印色,倍極鮮明,又益以電鍍銅版,鍍出分印,雖累萬億,而毫厘不爽,務使制作精工,人人能辨真偽,是皆欲求立于不敗之地,而無作偽之處。”
           當時,中國大陸已有部分公司引進并掌握了這項銅凹版雕刻技術并部分地應用于地方及民間有價證券的設計印制當中,如上海商務印書館、天津北洋官報局等。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度支部官員、曾任大清銀行監察的陳錦濤為了整理幣制計劃,在歐洲各國不停奔走之中,遵清政府之命,又詳盡考察了歐洲及美國的鈔券印刷技術,回國后提出新的思路。
           陳錦濤認為:要建成一個包括建筑規模、機器設備、高級技師在內的世界一流的鈔票印刷局,其印制技術也應追求世界一流。而從當時來看,美國的鈔票公司規模宏大,技藝精良,尤以鋼凹版雕刻技術馳名世界,且這門新興的雕刻技術中鋼凹版較之銅凹版更顯出質地堅硬,細密耐印的特點,且所印鈔券精美清晰,層次分明,不易造假,最適合大批量的鈔票印制。
           清政府綜合對世界凹版雕刻技術的分析,結合我國的國情及日后發展的需要,從長計議,經過認真分析研究,最終決定在我國引進這種世界上最先進的鋼凹版雕刻技術,用于清政府籌備成立的第一家官辦印鈔企業的鈔票印制之中。而隨著我國第一個國家印鈔企業——清朝度支部印刷局的建立,揭開了手工鋼凹版雕刻技術在中國傳播與發展的歷史,開啟了中國近代印鈔歷史新的一頁。


        海趣——手工鋼凹版雕刻技術在中國的傳播者

           1909年,隨著度支部印刷局的建立,隨著大批先進印刷機械設備的購置和引進,海趣等美國鋼凹版雕刻專家先后來華。他們來華以后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件是教授藝徒,為中國培養手工鋼凹版雕刻技術人才(1909年夏秋先后考入度支部印刷局的吳錦堂、閻錫麟、李浦、畢辰年、劉爾加等青年成為跟隨海趣學習手工鋼凹版雕刻技術的中國第一代鋼凹版雕刻技師),一件是雕刻大清銀行兌換券(據說為了鈔票正面主景人像雕刻的逼真,海趣還特意穿上中國的服裝面見了攝政王載灃,體現出海趣對專業的精益求精)。
           大清銀行兌換券面額有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種。1910年3月1日開始采用鋼凹版印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政府被推翻,帝制宣告結束,大清銀行兌換券未及發行即退出歷史舞臺。海趣也于1914年2月因病在北京逝世。此后,其他美國雕刻技師先后回國,只剩下海趣的學生格蘭特一人留在印刷局繼續指導中國藝徒。雕刻鋼凹版鈔票的重任就歷史地落在了中國第一批鋼凹版雕刻技術人員身上。
           大清銀行兌換券的印制,標志著我國采用鋼凹版雕刻技術印制鈔票的開始,在中國印刷史和中國近代印鈔史上均屬首創,在中國的印鈔技術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中國第一代鋼凹版雕刻技師的成長及該技術在中國的發展
           1914年,以吳錦棠、閻錫麟、畢辰年、李浦四位技術人員為主,匯聚在局內西側四合院工房內,在格蘭特的指導下,雕刻出鋼凹版鈔票:殖邊銀行兌換券。這套鋼凹版鈔票共分一元、五元、十元三種元券,均為橫式版面。這是我國鋼版雕刻技術人員第一次獨立自行雕刻印制出來的第一套鋼凹版鈔票,在我國貨幣印制史上是一次顯著的進步,它也由此奠定了我國第一代手工鋼凹版雕刻技師在鈔票印制史上的歷史地位。


        殖邊銀行兌換券正面

           1915年,財政部部分作品在農商部國貨展覽會上獲獎。其中,部分雕刻鋼凹版印刷品獲得展覽會特等獎。不久,財印局選出部分作品參加了著名的國際巴拿馬賽會,這是中國印鈔科技成果第一次走向世界。巴拿馬賽會的獎項分為大獎、榮譽獎、金獎、銀獎、銅獎、鼓勵獎六等。財政部印刷局參賽的鈔票、郵票、雕刻作品獲榮譽獎,這是我國印刷工業產品首次獲得國際級獎狀,可以說在世界范圍內為中國的印鈔事業樹立了良好形象,使中國凹版雕刻印鈔技術第一次展示在世界公眾面前。


        巴拿馬賽會獎狀

           此后,在中國鈔票設計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了一代又一代鋼版雕刻技術人員,如:鞠文俊、吳彭越、宋凡、高振宇、蘇席華、吳依正等就是他們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們在我國鈔券設計的各個歷史時期,發揮了聰明才智,起到了骨干作用。鋼凹版雕刻技術不斷得到傳承。特別是解放以后,在漫長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在第一至五套人民幣的設計、印制過程中,他們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由于他們的努力,使得我國的鋼凹版雕刻事業不斷地走向成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其中,吳錦棠和吳彭越被稱為中國手工鋼凹版雕刻史上最具盛名的雕刻大師,被譽為中國手工鋼凹版雕刻界的“父子雙雄”。
           中國鋼凹版雕刻界的“父子雙雄”
           吳錦棠,1891年生于天津,1907年到天津官報局學習銅版雕刻技術。當時,中國還沒有鋼版雕刻一說。后來,他和畢辰年、閻錫林等前往北京,經過考試,被錄取為印刷局首批藝徒,有幸向美國技師海趣學習鋼凹版雕刻技術。


        吳錦堂像

           入局后,他勤奮刻苦,學習期間成績優秀,曾多次受到海趣先生的贊賞。他擅長風景、人像雕刻,曾刻有《海趣像》、《石舫圖》、《農民耕織圖》、《印刷局鳥瞰圖》等作品。1914年,海趣先生病逝于中國,吳錦棠等中國雕刻技術人員挑起大梁,雕刻制作了大批鋼凹版作品,并用于印鈔和郵票產品之中。其間,吳錦棠還雕刻了《孫中山》等鋼版作品。1915年,以吳錦棠等人為主雕刻的部分鋼版作品在巴拿馬國際賽會上獲獎。以后,吳錦棠被提升為財政部印刷局鋼版科科長,并主持印刷局藝術傳習所工作,在雕刻大批鈔券產品的同時,教書育人,傳習技術。三十年代以來,特別是在人像雕刻方面培養了大批鋼版雕刻人員,象吳彭越(吳錦棠之子)、張作棟、林文藝、宋廣增、高振宇等,這些人后來大多成為了新中國印鈔事業的骨干力量,為人民幣的設計做出了重要貢獻。
           吳彭越,生於1922年2月,天津市人。1938年16歲考入北京財政部印刷局藝術傳習所。其間大部分時間是學習鋼版雕刻。1943年,吳彭越考入北平國立藝專(中央美院前身)深造。1948年,吳彭越調往中央印制廠上海廠,開辟鋼版雕刻和相關印刷技術。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完成了第一套人民幣三枚鈔票的雕刻任務。1950年,吳彭越奉命調回北京人民印刷廠(現北京印鈔有限公司)。
           吳彭越在他四十多年的雕刻生涯中,完成了多種郵票及十六張鈔券的風景、人物的雕刻任務,此外,還有一些替外國雕刻的鈔券。其中,最值得欣慰的仍然是為鈔券雕刻所作的貢獻,如:第二套人民幣中的民族大團結(五元),第三套人民幣中的女拖拉機手(一元),機床工人(二元),煉鋼工人(五元),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會堂(十元)等都受到好評。而五元券正面煉鋼工人的雕刻手法打破了傳統的刻法,采用刀法流暢的布線,描繪出動感及豪放,極有力的雕刻出人物的精神表情,使中國工人刻苦耐勞的氣魄躍然于上,被世界公認為印鈔雕刻中的精品。


        吳彭越雕刻的第三套人民幣五元券正面主景圖

           20世紀80年代,吳彭越退休以后,投入大量精力從事培養鋼版雕刻人才的工作,培養了馬榮、孔維云等一大批手工鋼版雕刻技師。1993年5月10日,吳彭越獲得國家印刷類最高獎項“畢生印刷獎”。
           從以上敘述中,我們清楚地了解了手工鋼凹版雕刻印刷技術由西方傳入中國并在中國不斷發展的歷史脈絡,更清晰地認識到了北京印鈔公司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鋼凹版雕刻技術在中國的傳承者所經歷過的曲折變幻的百年風云以及北京印鈔公司在中國近代印鈔史上的開拓地位和重要作用。這是一段應該讓印制后人記住的發展歷史,它對于進一步激發印制后人更好地傳承我們優良的印制傳統、更好地踐行我們先進的錢幣文化,不斷地為此努力、進取、探索、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延伸閱讀

        分享到:

        交易頻道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委托買賣 | 意見建議 | 友情鏈接 | 網站導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集幣在線  版權所有